标签:
杂谈 |
继承中国传统文化须从背诵古诗词开始
http://wx3/large/48c3ab9fgy1fci0bm3b57j20cg087aal.jpg
据《澎湃新闻》报道: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里,《中华诗词大会》也许是最火的电视节目之一。网友点赞了一位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十六岁女生武亦姝。她凭借丰富的诗词储备量(据称其背诵2000余首诗词)赢得比赛。在比赛中,她以典雅从容高贵的气质表现,收获了大量关注和赞叹。
各路媒体竞相报道之余,也有不少家长和网友质疑,中学生有必要背诵那么多古诗词吗?它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用?它能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吗?等等。正如人们一直以来对中国式教育的质疑,中国学生不缺知识,缺的是创新意识和能力。也有人拿国外名人类比。
用网友的话说,这是一种“正儿八经的胡说八道”。而在我看来,上述质疑是模糊了“应试教育”与必要的人文基础知识储备的界限,把通过背诵积累知识“归零”。我这里不妨就拿国外名人为例。大多数国外名人都有对本国或他国人文作品(包括诗歌、散文,甚至小说)背诵的经历。美国著名作家,《热爱生命》的作者杰克·伦敦在读书背诵过程中,还发明了“纸条背诵学习法”。
http://wx4/large/48c3ab9fgy1fci0c5o5ekj20cg08mwf1.jpg
中国汉字是世界上最美妙的文字,语言抑扬顿挫,富有韵律,适合背诵,因此古往今来的例子就更多。中国现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因为私塾教育中断,只读完了《论语》,后来就利用春节七天时间,将《孟子》读完直到“通体背诵”。
我坚持两年多,背诵古诗词、古文达四百余首(篇)。从中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将它们运用于其它读书写作,逐步填补了过去许多人文知识“盲点”。因此我把它当作“恶补课”。不仅如此,我还体会到从未有过的充实与喜悦,且固执地相信,这是写作者必备的基本功力,否则都是“花拳秀腿”。
把背诵古诗词当作单纯的“死记硬背”,就是对背诵本身不了解。因为它既磨练意志也增强记忆力,同时开阔思路,对历史与现实的认识和理解能举一反三、纵横交错、融会贯通。如果是写作者,更是能使想象力插上翅膀,“上下五千年”驰骋,并能自然地运用一些诗句,使得文字富含韵味。
上述对背诵古诗词的质疑,还因为家长认为自己孩子是学理工科的,没有这个必要。这种想法除了“实用主义”外,也由于自己没有背诵的经历和体验。他们不知道,无论学文科还是学理工科,思维能力第一位,没有活跃而开阔的思路,任何科都难学好。而背诵古诗词,正好为此铺设通途。
http://wx2/large/48c3ab9fgy1fci0cmh6uvj20cg08adga.jpg
我有一位老大哥,小时候很喜欢背诵古诗词,早年也经常背给我们听。虽然我不知道他能背诵多少首,却知道他能写古诗词和新诗。按理说他该考文科,可是他考的却是化工专业,又一路考研、考博,留校任教几年之后,去北京化工大学攻读博士后。后来在这方面有相当建树。
至于有人认为《中华诗词大会》是“秀”,我倒觉得它是一种“优”而“秀”,是一种优秀文化的展示。如果认为如今是追逐名利的时代,无法通过此类活动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恰好说明它的紧迫性和及时性。我想,它或可视为钱穆先生命名为“开通”的活动。
当然,此次颇具创新意味的《中华诗词大会》活动,如果再增加一个环节,即让比赛获胜选手、或主持嘉宾谈背诵古诗词的益处,如对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升,对提高认识历史和现实以及分析事物的能力等等,将更能升华其意义。
2017/2/7
【图片来自网络。涉及版权,告知删除。】
相关阅读:http://www.toutiao.com/i638426271657544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