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一些“名人”谈问题不少,答案不多的质疑

标签:
名人问题答案鲁迅柏杨 |
分类: 随笔杂文 |
我对一些“名人”谈问题不少,答案不多的质疑
(现实问题就像这面被打破的镜子,我们要追问它为什么会被打破,如何粘合?)
这种“质疑”在我脑海盘桓了很久。不知是从读鲁迅开始还是从读柏杨起,这种“质疑”就一直没消停过。直到最近有关马云在网上被骂,就有些“名人”出来说,“国人见不得别人好”之类的话后,这种“质疑”又浮现出来。
文学圈似乎也有这种说法:作家就是提问题,至于如何解答,那是读者的事情。对此我开始有点疑惑过去接受的文学理论,然后觉得这说法有点“推诿”的意思,似乎也与上述“名人”的言论同出一辙。鲁迅先生把国民性揭露得入木三分,比如小说《阿Q正传》,再比如杂文《论睁了眼看》。但是至于如何解决阿Q“卑微自足”的心理问题、如何消除“瞒和骗”的假文艺,好像也无解。
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中,对中国的“酱缸文化”分析得可谓透彻。然而当我合上书,脑子里却是一片茫然。不知该如何排遣因这文字带来的愤懑。仔细一想发觉,主要因为大都谈问题不少,答案却不多。因而也就想起一个问题:在社会转型期,指出方向(解决问题)比找出岔路(提出问题)更重要。
(岔道上一定会有别的岔道,重要的是找到前行的方向)
有则故事说,有个邻居家一只羊跑丢了。他算了一下,“亡羊”路上有十几条岔道。他就派十几个家人分头去找。结果很久也没找到。这家人就问邻居缘由。邻居说,本以为有多少条岔道就派多少人找,没想到岔道上还有岔道,人手就不够了。这家人感叹说,只看眼前的岔道不行,还得找出羊丢失的方向。
也正如我这篇文字的题中之意,只指出问题等于只看岔道,不找出方向等于没解决问题,反而让人一头雾水。比如为什么“国人见不得别人好”?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无论是什么名人,如果仅指出问题,便也只浮于表面,是在重复常人早已知晓的问题,其实是一种空谈,甚至在那问题上加了码,使问题这个“岔道”会出现其它“岔道”。
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绕过问题,自欺欺人,更可怕的是粉饰问题。不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问题将永远存在。百年来“阿Q精神”这个民族劣根性心理不仅没解决掉,相反还愈演愈烈。因为我就听人说“现在就是要有阿Q精神。”面对此番言论,不知鲁迅先生在九泉之下“情何以堪”?
(要理解鲁迅的作品,就需要走近那个时代,还原鲁迅作为人的个性)
因为我的智商未必比那些“名人”高,所以这篇小文无法对具体问题,如“国人见不得别人好”给出解决方案,但是有个方向倒是值得“名人”们思考,那就是,当你面对镜头时,是否可以就大众心知肚明的问题谈如何解决,岂不是更符合“名人”身份?
指出问题其实很容易,因为问题往往以现象浮在事物表面。我们这些普通人都能看到的问题,又何用“名人”们说呢?我想,名人之为名人,应该比普通人智慧,如果重复普通人司空见惯的问题,那不等于降格到普通人?难道只是为了露那张名人的脸?如果有难言之隐,还不如不露那个脸。
说到这里,倒引出另外一个问题。我们理性思考后会发现:名人成“名”的背后有很多因素,比如天时、地利、人和,或还有其它偶然因素。所谓“此一时彼一时”,彼时名人在此时还是名人吗?也就是说,他们在“彼时”成为名人,受到大众追捧,而其思想言行是否符合“此时”诉求?如果不是,名人又有什么理由“终身制”?因为有些所谓“名人”并非是由思想而成名。
互联网时代,资讯发达,报道各种事实,揭示各种现象和问题,是媒体记者的事,名人应该更多思考深层次问题,并提出如何解决这种种问题。如此才能使得名人的“名”有“保值”“增值”的意义,也才不至于问题总是不少,答案却不多。
2017/1/8
【图片来自网络。涉及版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