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奖“影后”马思纯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标签:
金马奖影后马思纯《七月与安生》蚌埠 |
分类: 随笔杂文 |
金马奖“影后”马思纯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马思纯——金马奖“影后”的背后有前辈的影子)
十一月二十六日,二〇一六年第五十三届台湾金马奖颁奖,蚌埠籍演员马思纯封“影后”。这期间我一直想写点什么,却没腾出空。因为有一段马思纯背后的故事鲜为人知。那就是想通过写她母亲与她外婆(蚌埠人称“姥姥”)的一鳞半爪,看这个“影后”在成长过程中,家庭,尤其是母亲乃至姥姥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及其作用。
马思纯的母亲与小姨从小被她姥姥分别寄养在她母亲的奶奶家与姥姥家。大家可能已经知道,马思纯小姨是著名影视明星蒋雯丽,她母亲蒋文娟是蒋雯丽的亲姐姐,也是她小姨的经纪人。这里主要撷取她母亲与她姥姥的一两个片断;而她小姨蒋雯丽以及她进入演艺圈的故事暂且搁置一旁。
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大概或多或少都有这种经历,因为“革命工作”需要,孩子被寄养在祖父母、外祖父母家里,就像现在外出打工的父母把孩子寄养在老家一样。马思纯姥姥也无例外地把她母亲寄养在她曾祖母家,也就是她母亲的奶奶家。她姥姥说,文娟(马思纯母亲)一直到二十五岁结婚那年,因为她奶奶去世,才被接回来。
(马思纯与母亲蒋文娟在一起)
可想而知,母女之间的感情起初并不深。尽管是母女,一个是亲娘一个是亲生女儿,但是毕竟二十五年没在一起,生活习惯、脾性等等,自然不了解,甚至陌生。但是,马思纯姥姥把她母亲接到身边后,尤其是小思纯降生,便按照老式家庭的风俗习惯,承担起了抚养外孙女的重任,让她母亲能够专心工作学习,同时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渐渐地,母女感情加深了,几乎到了无话不谈的地步。
那一次,我在老家见到她们时,母女俩坐一起,谈笑风生。如果你不知道前面这段经历,根本无法相信女儿直到二十五岁才到母亲身边生活。马思纯姥姥说:虽然她是我女儿,但是我很多事情都尊重她,尽可能不给她添麻烦,(此处我插话:是的,父母不给子女添麻烦,其实是子女的福气!他们做出成就才能给予父母更多更好的回报。)开始跟她相处就像朋友一样。慢慢了解之后,关系越来越近,感情也就越来越深。老人家说到这,深情地望望女儿。女儿则情不自禁地搂住母亲脖子,还亲了亲母亲脸颊。
此番情景,真是羡煞人!这哪里像是幼小时离开母亲,成人之后才回到母亲身边的女儿,分明是从未离开妈妈半步的“贴心小棉袄”啊!在我们聊天的整个过程中,我看到母女俩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言语间,她们的眼神中仿佛有一条看不见的线牵引着,以至说话的节奏、语调都是那么默契、和谐!
(马思纯凭电影《七月与安生》与周冬雨双获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
现在,请允许我把镜头再摇回到马思纯这里。其实写这篇文字,最初的动意就是看了她领奖时的气质。那时,我看着屏幕上的马思纯,直感觉她身上有她母亲和姥姥,还有她小姨的影子。羞涩中透着清纯、秀丽中不失端庄;她的获奖感言,朴实无华,大气典雅,又乖巧伶俐,闺秀之气扑面而来。
于是,从上述中我又生发出另外的思考:不是等孩子生下来如何施予教育,而是在孩子没出生前,甚至在年轻时就该打造好自己。当一对男女恋爱结婚生子之后,他们经过打造的气质、修养会自然而然地通过血脉传送给子女。而当子女们渐渐长大,便会从你们的言谈举止中耳濡目染,并成为自己的标杆。一代一代,良性循环。
因此,说完这段金马奖“影后”马思纯背后鲜为人知的小故事,我最想说的是:教育孩子首先要教育好自己。
2016/12/15
【图片来自网络。涉及版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