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文化河流,拓宽视野、开阔胸怀

标签:
文化河流钱穆迁徙历史 |
分类: 随笔杂文 |
跨越文化河流,拓宽视野、开阔胸怀
(世界文化一直都是在相互交融中不断进步)
“文化”的概念很大也很小。大到人类发展文化、东西方“跨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文学艺术等等;小到民间文化、地方风俗习惯、企业文化、食文化、酒文化等等。包罗万象,不一而足。在中国被冠以“文化”的事情近年来更是数不胜数。
迄今为止,对“文化”概念的定义,几乎成为世界性难题,却又一直莫衷一是。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其《文化与教育》中的定义是:“夫文化不过人生式样之别名,举凡风俗习惯信仰制度,人生所有事皆属之。”这段话倒为我打开一道进入“文化”的“窄门”:不必泛泛而论,只谈“人生所有事”之一两件。
人们通常喜欢说,这人有知识没文化,那人虽然没有知识但是有文化;或者说某某既有知识也有文化。“文化”在这里是被当作了一种风俗习惯。也就是说,只要不违背当地人的普遍认可,不出格,便是有“文化”。比如我在某地就餐,看到一位食客擦完嘴,把纸巾随手一扔。待他一走,旁人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哼,这人真没文化!他这么一说,倒提醒我看地面。的确,在一片整洁的地面,唯有那团废纸巾。
(民俗民风的进步需要通过“文化”确认其价值)
我想,大概这位把我当成外地人才说这话的。这说明他心里早有了“预设”:生怕自己家乡的人被人看不起。其实这里的“文化”概念是由比较而存在,是相对于另一种“文化”而存在。再比如内地一些市民,只要路上左右两边没有汽车通过,一般是不顾对面“红灯停”“绿灯行”的。这已成为一种生活习俗,久而久之就被“文化”了。其实这是低级的风俗,即“低俗”,当然也是没有文化的表现。
从这一点上说,“文化”其实是个中性词。对“文化”的理解不同,解释便不同;出发点不同,解释也不尽相同;在此地是“文化”,在彼地可能不是“文化”;在中国有文化,在国外可能就没有文化。反之亦然。于是就形成了文化差异,于是就有一个普遍认同与规范的过程。就像人们常说的“普世价值观”。其实质是基于人类的和谐与进步。
比如中西印三大文化。由于地理原因,中国讲求“孝”,西方讲求“爱”,而印度讲求“慈”。这样就形成从年龄划分的“三段式”文化,即“孝”代表青年对老人孝敬的“孝文化”,“爱”代表夫妻之间相爱的“爱文化”,“慈”则代表老年人慈悲的“慈文化”。
(以土地懒以生存的理念正逐步被迁徙的“爱文化”改变)
然而,历史演进到今天,中国的农业社会,对土地的眷恋,引伸出的“孝文化”,正随着人口的不断迁徙,而向西方的“爱文化”过渡。因为迁徙正是西方“爱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特质。
毋庸置疑,文化是与经济同步发展,并反作用于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过程。在这两个“过程”中,一定是去粗取精、兼收并蓄地变化。也就是说,既要保持本国“特色”的优秀文化,也要吸纳他国的先进文化,以不至于限于“低俗”而不自知,才具有更宽广胸怀、更长远眼光。
所以,对于“文化”概念的定义,“任重道远”。眼下,我们至少可以暂时撇开那些尚无定论的专家之词,做一个框架式界定,那就是逐步树立“跨文化”理念,即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圆点,积极向世界先进文化“辐射”与“对接”。或许在这个过程中,才能逐渐清晰中华现代“文化”概念,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进步,我们的视野与胸怀也将随之开阔起来。
2016/12/13
【图片来自网络。涉及版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