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作,是一件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为社会的事

(2016-12-07 15:34:39)
标签:

写作

莫言

余华

小说

《今日头条》

分类: 随笔杂文

写作,是一件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为社会的事

 

http://ww1/large/48c3ab9fgw1fai97i74x6j20cg07raa8.jpg

       如果你问我写作有没有功利性?我的回答很简单:“有!”莫言当初写作就为了吃上饺子;余华写作是不想当牙医。除兴趣之外,大多数写作者在写作之初,都有改变命运的想法。这是回避不了的事实。就像我们不能回避人都是自私的,上大学是为了改变命运一样。这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为社会”的辩证统一。

       你或许注意到,在中国大多数文学期刊中,小说总是排在前面,散文、诗歌、评论一概“排排坐”在后面,或有某篇小说评论往前“夹塞”。随笔杂文等作品几乎排不上。当然它们有专门刊物,但是也少得可怜。这就足见小说的地位,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功利。

       在中国文学史上,小说其实是没有地位的,“三教九流”中甚至不“入流”。唐宋传奇以及之前的神话传说志怪,等等,有一定影响,到了宋元明清,却难登大雅之堂。官府与正统文人轻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它常与街边说唱“搅和”。直到上世纪初,一批“海归”引进了小说、新诗等,并由鲁迅开创白话文小说起,至三四十年代,一大批从事小说、新诗创作的作家、诗人及其作品潮水般涌现。

 

http://ww3/large/48c3ab9fgw1fai99rbkanj20cg07nq3h.jpg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段时期,又有一个引进、学习,然后被大量出版、发表的过程。那一时期国内的小说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之后,小说创作空前活跃。客观地说,这与那批“先锋派”作家的异军突起分不开,更重要的是与电影的嫁接。尤其是由谢晋执导、根据古华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小说《芙蓉镇》改编成电影,其后,张艺谋又执导了莫言小说《红高粱》(获得全国中篇小说奖),等等一批改编自小说的电影的上映,在全国乃至文学界都产生了轰动效应。

       时至今日,小说家在写作过程中大都怀揣一个梦想:自己的小说被搬上银屏。期冀知名度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相反,诗歌、随笔等等作品改编成影视剧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所以为使自己的小说搬上银幕,有的小说家便按照影视剧本的套路写作,甚至有的小说家华丽转身为编剧。

       这种写作的功利性,使得文学创作及其队伍形成了写小说的“羊群效应”。这大概也就是“只有写小说的作者才入流,才能被称为作家”说法的根源。因此,除小说写作外,其它文体的写作被边缘化,也在所难免。

 

http://ww1/large/48c3ab9fgw1fai9d2ag9oj20cg075t99.jpg

       当然这无可厚非。作家首先是普通人,他们也需要生活,甚至需要更好的生活。当他们的稿费收入低微,劳动创造的价值难以体现时,写小说并改编成影视剧,搬上银屏就是一条最有效的途径。除此之外的原因不在此探讨之列。恕不赘言。

       严格地说,在这种心态下创作的小说自然难有长远价值,被大众轻视也不足为奇。但是正如人们常说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生活窘困也很客观。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向市场妥协。于是这个“两难”问题,一直像重重迷雾罩在大多数写作者心头。

       然而在我看来,如果你不是把写小说当作追逐功利的主要手段,那么如《今日头条》之类的自媒体已为我们拨开几重迷雾,透出多层亮色。因为它同样可以让我们“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为社会”。当然,倘若你并非只为“功利”写小说,则另当别论。

      上述就是我对《多一种文体写作,可以提升修养》一文结尾疑问的回答。仅供朋友们参考与探讨。至于为什么写作者要“穷而后工”,我将另外行文。敬请期待!

2016/12/7

【图片来自网络。涉及版权,请告知删除】

相关阅读:http://www.toutiao.com/i636119441084304640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