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阅读,怎么不好?
http://s1/mw690/001kChqvzy76t7YDFAI70&690
“碎片化”,当下被认为是一个贬义词,常被用来指那些大部头作品之外的网上短文,而阅读这些网文的人便被视为非读书人。于是,自以为饱读诗书的人一谈起“碎片化”阅读就摇头叹气,觉得互联网时代,人心浮躁,急功近利。总之,不少有关“碎片化”阅读的嘲讽、讥评。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今年以来,各类自媒体的诞生、成长、蓬勃发展,一大批专(职)业作家、业余作者在自媒体上频频亮相,极大丰富了大众业余精神生活,同时也给那些通过写作创业的年轻人以施展才华的空间。但是困惑也随之而来。有朋友甚至说,一天不看《今日头条》就觉得少了什么,有的甚至连续在上面滞留数小时,可是静下来一想,又觉得收获不大。
那么,这里就有必要跟朋友们探讨一下,究竟如何看待“碎片化”阅读,又怎样解决令人困惑的问题。
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碎片化”。尽管我不知道这个说法的来龙去脉,但从字面上看,也不难理解。假如我们不小心打碎一个花瓶,磁片或玻璃片会散落在地。如果你仔细把那些碎磁片碎玻璃片收集起来,再精心粘好,花瓶尽管不是原来的,却依然有原来花瓶的整体感。在此过程中,你还能体会花瓶造型的结构美。我就有过这种经历。
http://ww1/large/48c3ab9fgw1f9t32zi6njj20cg07pdg5.jpg
“碎片化”阅读其实与上述有异曲同工之妙。当你把许多“碎片化”阅读串起来时,就有一个整体而系统的知识。并且能感悟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关键是你怎么阅读?你阅读的是哪些文字?你是在什么基础上的阅读?这几方面弄清楚了,“碎片化”阅读就没什么不好。
当今社会,愿意上网阅读的人大都是中青年,他们一般具有较高学历或有一定知识积累,因此在“碎片化”阅读时就会有所选择,或对某些作者有兴趣,或对某类文图、视频有兴趣,大多都有目的性,久而久之,你大脑里就会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
说《今日头条》好,好就好在它通过数据为读者进行了大致分类,当然也限定了作者的写作范围。比如我就限定在“文化艺术”范围。不过这也只是大致划分,在此大框架下,我又比较偏重人性,无论哪篇文字,都会围绕这方面行文,而且直面现实。于是,读者朋友或粉丝就会通过阅读这些文字,得到某点启发。
http://ww2/large/48c3ab9fgw1f9t33yms3zj20cg083wex.jpg
事实上,古今中外,“碎片化”写作有成就者可以列出不少。在古汉语有上千年历史的中国更有着“碎片化”写作的传统。《四书五经》是这样,《古文观止》亦如此,后来的一系列文字,也无不是“碎片化”文字的代表,只是经过后人的提炼甄别,汇集起来罢了。近现代以来,谁能说为报刊撰文不是“碎片化”写作?看报刊不是“碎片化”阅读?在外国文学的历史中也不乏其例。如文艺复兴期间一大批从事“箴言体”写作的大师,后期的哲学家、作家蒙田随笔,更成为世界经典作品。
有写作就有阅读。古代也好近现代也罢,都是因为介质的原因而促成一个时代的“碎片化”阅读。比如古代没有纸张,惜字如金,不得不在竹简上“碎片化”;随着造纸技术的发展,逐步出现了纸质报刊的“碎片化”;进入互联网时代,资讯发达,移动工具容量更大更方便,
“碎片化”阅读自然在所难免。
认识到这些,就不会以网络“碎片化”阅读为羞,而是一种正常。它是“大部头”纸质作品阅读的补充,也是时代阅读的一个特征,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当然,作为写作者,理应提供更多的“干货”文字,否则,读者就不会买账。
那么,为什么有人会对“碎片化”阅读冷嘲热讽呢?这将是另一篇小文。敬请朋友们关注我的头条号。
2016/11/13
【图片来自网络。涉及版权,请告知删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