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莫让感情成为“绑架”的工具

(2016-10-01 09:24:23)
标签:

感情

绑架

民工

父母

钱穆

分类: 随笔杂文

莫让感情成为“绑架”的工具 

http://s15/mw690/001kChqvzy75gTDW8X4ae&690

感情,是人世间最复杂最难揣摩的东西。自古至今概莫能外。泛泛谈,不着边际,淡成“鸡汤”。具体谈,涉及个人隐私,不符合法理。写小说好办,真真假假,谁也弄不清是别人的故事还是自个儿的经历。即便如此,还会有读者对号入座。

当然,这里要谈的感情,主要指亲情,至于爱情、友情,以后慢慢谈。亲情无非包括夫妻儿女情,兄弟姐妹情,以及叔伯、姑姨、堂表兄弟姐妹等稍远点的,这种感情也带了个“亲”字,故叫“亲戚”。在中国这个看重亲情与宗族关系的社会,这种感情显得很重要,也衍生出许多以此为核心的词语、俗话及风俗习惯。比如“养儿防老”、“百善孝为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入则孝,出则悌”等等。

大概中国人的很多行为举止,之所以成为传统和习惯,形成定式,总是与幼年时期的家庭环境与早年教育分不开,比如从呀呀学语之初,从蒙昧无知到逐步对周围事物有所认知时,便开始接受此类启蒙思想:“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于是中国人的精魂和骨子里就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直至长大成人。即便那些在外胡作非为的人在家也孝敬父母。民间有个笑话说,一男子在外偷抢扒拿,警察把他抓了起来。其父母不相信,直认为抓错了人,说:“我儿子怎么会干这些坏事儿?”因为在他们眼里,儿子是孝子。这叫“一白遮三丑”。

http://s5/mw690/001kChqvzy75gTEIX1W24&690

因为上述种种,中国这种被钱穆先生称之为“混合型文化”下的社会才得以在一千多年来的改朝换代中稳固,人口也一再繁衍不息。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西文化的融合,中国人的观念也发生了相应改变。比如说“父母在,不远游”。当你看到每年过完春节,那些青壮年们大包袱小行李,甚至不及料理家事,便出外打工的身影;还比如男女婚姻还有多少人会尊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养儿防老”的观念可谓根深蒂固,即便现如今“80后”甚至“90后”的思想沟渠中也或多或少流淌这血脉。他们或许想当然认为,父母老了会依靠他们,现在他们就有理由“啃老”;那些在孩子成长中付出千倍努力、“望子成龙”的父母大人们,更觉得“老有所养”是子女们理所当然。

中国人没有或少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缺乏创新能力,从此种种传统、禁锢的思想中亦可见一斑。追根溯源,不能单一认为是社会责任,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的感情维系体似乎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可悲的是,大多数中国人认识不到这一点。父母认为他们所做所说都是为子女好,子女也觉得自己的所有努力都承载着为父母敬孝养老的重担。于是大家互相牵制,岂不知无形中异化了人世间最纯洁的感情,使亲情变味成有目的的“感情投资”,终于成为一种对人格独立的“绑架”工具。

随着社会发展,人员流动性增强,留守儿童、空窠老人增多,家族成员的亲情逐渐式微。父母与子女长期不同处生活,即便春节等假期团聚,也沟通甚少,感情自然淡漠。因此在社会福利尚未完善的情况下,父母老了需要子女照顾时,子女们当然会以种种借口推脱,因为他们与父母之间没有感情!而那些父母的父母们,当然也会因为子女的远离,甚至隔膜,孤苦终了。

http://s7/mw690/001kChqvzy75gTI8jFI86&690

这就是中国人当下的感情生活与现实写照,他们一方面背负着古训,在家要敬孝道,另一方面又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更新自己,说是为社会承担责任,不妨说是为自己养家糊口。在夹缝中生存,在两难中选择,更多是在一个仿佛密不透风的偌大丝网笼子里,沉重喘息、过活。

怎么办?其实很简单:从现在起,每个人都健全独立的人格,把社会、家庭与个人的责任条分理析,按照法律规定,把孩子养到十八岁——具有独立行为能力止,父母的责任便告完成,便可享受自己的生活;做子女的呢?必须靠拼搏立足于社会,并勇敢承担起繁衍子女的重任。一代一代,良性循环、良性发展。

这不是痴人说梦。如果我们把法律规定与道德情感瓜剖豆分,就会从那一片思想的蒙昧与茫然中解脱出来,就会挣脱感情的“绑架”,每个人都能成为独立的人,使家人之间的感情变得纯净、温馨。

写于2016.9.3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