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做人要“低调”?

标签:
中国人做人低调虚伪谦恭 |
分类: 随笔杂文 |
中国人为什么做人要“低调”?
http://s15/mw690/001kChqvzy75cqrC1Ncae&690
有个演讲比赛角儿,颇得评委好评,视频也在朋友圈疯传。整个演讲最精彩的一句话是:我不是为了适应社会,而是为了改造社会来到这个世界!
语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因为演讲成功,使鲜亮夺目的颜值更增值许多。总之三个字:够逼格!但是现如今,我不知道这位“够逼格”演讲者——北京大学一个九零后法律系女学生——安在?好否?也不知她演讲时那十足的气场磁性又添几分?还是她“改变社会”的理想被残酷现实击得粉碎?
无论如何,看完视频,我按下指头,点赞、转发。然而与此同时,那些挥之不去的画面也浮于眼前:一个个低头行路的身影、一张张见人三分笑的阔脸、一声声“哪里哪里,不敢不敢”的细弱嗓音。……是的,这些被普遍认为谦恭(实为泯灭个性)、做人低调的“范儿”,似乎被越来越多传播。于是,足够细心的你,同我一样惊骇地发现:外国人的眼睛大多是清澈的,不仅因为长了一双碧眼。而中国人的眼睛多半混沌,“暮色苍茫看劲松”。一片“混沌”中,温良恭俭让,绘画绣花,谦谦君子、窈窕淑女,一派谦和安详气象。再一审视,此非“克己复礼”之“山寨”翻版是也?于是目光如炬的智者发现,这个社会还有奸贼还有恶煞,也还有残忍、欺诈和伪善。
http://s11/mw690/001kChqvzy75cqsfOB44a&690
但是你又看到,在这片“混沌”的苍茫暮色中,法律这束人类保障自身权利、避凶驱恶、释放自由的强光,正如利剑般刺破“混沌”天地。混混者眦裂,浑噩者眩晕,梦者惊醒,智者明察,更有善文者抒怀:当法律成为大众生活的重要内容之时,也是人们言行举止的自由之日,更是“虚礼”的寿终正寝之期。哦,那是怎样自由舒畅!天地之间忽然变得辽阔旷远,人们不再表面低眉顺眼,内心深藏“玄机”,一切简单、纯净。
当朱苏进(中国编剧作家富豪榜上榜编剧,代表作品《鸦片战争》、《接近于无限透明》、《醉太平》)说出“我为什么不写小说”时,着实令我一惊又一喜,因为与我所见略同。细想释疑:文学是生活的反映,是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当然生活中的道德模式也会体现在文学中,这就不难理解他说的另一番话:“我看见一大批编剧和作家动笔之前,很习惯就有了‘预审心理’,这比审查还要可怕,因为他在创作之前就阉割了可能产生的宝贵念头,而且是主动阉割。他事先就意识到险情,迫使他不停地变化招数。此外,世上各种大奖的魅力,也吸引人投奔啊,你投奔的不就是一体化吗?……”
在我看来,这种“一体化”正被得益者们所凝固,并有强化之势。如果对德国汉学家顾彬的忠告做进一步解读,似乎还可以如此理解:中国小说里只见故事不见人物,是否与中国人性格统一模式有关?比如这“做人要低调”,正如戏中的脸谱化和程式化的“念、唱、坐、打”;又由此延伸想:京剧作为“国粹”,并长久兴盛,除了其对历史的演绎再现,与中国人喜欢千人一面、言行举止的模式化思维有关?
http://s15/mw690/001kChqvzy75cqsZ4186e&690
斯时,当回看本文开头视频时,是不是忽然“予亦惊悟”?并大喝一声:小女子太狂妄!做人怎么可以如此不低调?你没参与社会就想改变社会?……接下来还不妨展开想象翅膀:当她走下领奖台,一片喝彩声,甚至有献花装逼少年。但是很快,你便隐约闻到一股异样的气味扑鼻而来。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分别说了两个典故:一是说成王年幼为王,周公摄政,管叔等人散布流言:周公要害成王。为避流言蜚语,周公躲藏起来。后成王发现流言是假,迎接周公回宫,平定管叔等人叛乱。二是说王莽篡权之前,常以谦恭退让示人,以收买人心,后来篡汉自立,改国号为“新”。古人把这种所谓“做人要低调”的虚伪谦恭,“放言”出来,留给后人无尽思索与遐想:如果当初周公、王莽都死了,又有谁知道他们一生的真与假?
然而,我终是不明白,为什么必须“做人要低调”?或者只有做人低调才能做事高调?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到底怎样?还是因为惧怕人们张扬个性难以驾驭管理,按照“做人要低调”的统一性格模式塑造人?
写于2016.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