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游(五)——张壁古堡

分类: 游记随拍 |
在绵山脚下的介休市龙凤镇有一座千年古城堡——张壁古堡。
古堡始建于北朝十六国时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如今看上去仍是固若金汤。








古堡只有0.12平方公里堪称袖珍,但却有着丰富多元的文化遗存:集中了夏商古文化遗址、北朝地道、可汗庙、金代墓葬、元代戏台(小小村子戏台就有三座)、明清民居。特别是长达万米的古地道、可汗庙、孔雀蓝琉璃碑等为全国罕见。
小小堡内现存寺庙16座,真武殿、空王殿、三大士殿、二郎庙、可汗祠、关帝庙等,这些庙宇各分布在南北两门附近的城墙上,金碧辉煌。
可汗祠是全国仅存的供奉可汗王的寺庙。到现在也不知供奉的是何许人。有人说是刘武周

矗立在南北堡门城墙上的寺庙



更为不可思议的是其地面建筑布局与天上二十八星宿相对应。比方南堡门对应的是朱雀第五星宿——张宿,北堡门对应的是玄武第七星宿——壁宿。张壁之名由此而来。而张壁古堡形如奎星,所以有“天上奎星,人间张壁”一说。因此被称为中华星象第一村。

古人认为星空的变化关系着地上人们的吉凶祸福,所以不管是研究历史、灾害、气候变化都可从天象中得到预测。
古堡雕塑“观天象”

很多人都知道自己星座却不知道是什么星宿。星座是外国人按照黄道十二宫来分的,每一个星座大致包含一个月的时间,记住自己的生日对应一下就知道了。而在一个月里几乎每天都有一个星宿。比如5.21—6.21出生的人是双子座,而这31天里对应28种星宿,5.21号出生的人是 碧宿,6.21是类宿。因为分得更细,所以星宿代表的命理更准确一些(如果信的话)。就此打住。这点知识还是看了很多资料才总结出来的。
下图是连接南北堡门的街道,也是堡里唯一街道,长300米,并非传统的正南北走向,而是呈S形。看星象图两门的位置就知道缘由了。街道两旁是民居,路东路西共有7个巷子,也就是七片民宅叫做坊,每座坊都有高墙大门封闭。

下图为南北两座堡门,南门为砖砌,北门是石砌。北门还有一个小翁城。城门上有真武庙,供奉着真武大帝——北方之神玄武,代表二十八星宿北方七宿。中间条石路面低于两边利于排水。也是智慧!


村子里有奇树槐抱柳。老人们在树下乘凉。千年古槐被日本人烧了,村民插入一棵柳树救活了槐树。如今槐树千年柳树也八十岁了。他们说这是老夫少妻。

下图是空王殿门前两个孔雀蓝琉璃碑,世上仅有。空王殿供奉着汉人修炼成佛的第一人,唐代高僧田志超。

孔雀蓝琉璃碑和前面寺庙屋顶的彩色琉璃都是介休本地生产。介休是琉璃之乡。明代以后山西的琉璃工艺达到巅峰,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大同九龙壁、洪洞飞虹塔的琉璃都是出自山西介休或介休匠人之手。这是必须要炫耀的,因为世界琉璃看中国。
魁星楼

堡里那么多寺庙,可魁星楼是最高建筑,一下公交远远地就看见了。可见祖先把主宰文运的星宿放在了第一位。魁星来自二十八星宿奎星,主管天下文运的。后人把奎星演变成钟馗的模样所以叫魁星。我和大妹都上去为孙辈拜了拜。

啰啰嗦嗦讲了这么多地上的东西不知是否给您留下初步印象?下面讲最吸引我们的地道。
其实我们是先进入地道参观的。因为一进门误打误撞进入地道口。还好遇到两个村里小朋友在里面玩做了我们的向导。
一进检票口就奔着这个台阶上去了,结果直通地道入口。


上有明堡下有暗道,使张壁古堡成为攻、藏、退、守、逃的战斗堡垒。地道长达1万多米,分三层,最上一层离地面2—5米,中间一层8—10米,最下一层15—20米。地道内有粮仓、马厩、水井,可储粮10万斤。通风换气、进出口很多,与地道战一样都设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爸爸去哪儿了”拍摄组住的窑洞柜门打开就是地道口,可以一直通到绵山脚下。







逃生通道

将军窑


地道里全年平均气温在10—15度,真正的冬暖夏凉,成了孩子们的天堂。

我有个习惯做什么的总要搞清楚为什么,比方为什么要修建这古堡?谁建的?可是做了一天功课也查不出个所以然来。众说纷纭。只能大概估计出年代。倾向于五胡乱华的年代。关于地道也是没有任何文字记载,有说是为了抵御北方异族入侵,有说是叛军为了抵抗李世民的围剿。不管怎样,这个袖珍古堡已经叫人称奇。冯骥才说张壁古堡是“被历史遗忘的聚宝盆”。我说张壁古堡验证了那句话:“五千年历史看山西!”会作诗的人是不是要来一首《张壁怀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