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头记
陈功
2012-7-10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站高远望,层层叠叠,绵延而去,似无尽头。有山就有石,中国的石头很有名,所谓中国的“四大名石”就包括昆山石、灵壁石、太湖石和英石。中国文人骚客对石头也是情有独钟,白居易曾写有《太湖石记》,专门描述了太湖石,元朝的诗人张雨在《得昆山石》诗中更是极尽了对昆山石的赞美。由物及文是一种进步,诗人们的赞美就是一种极致表现。而在西方,石头更多的是作为建筑材料而用。
意大利,也是多山的国家,从古罗马开始,各种建筑就大量采用石材建设。不过,意大利的石材坚硬的居多,加工困难,成本很高,所以古罗马遗留下的建筑在意大利反倒不如在阿拉伯世界的居多。在利比亚、叙利亚和黎巴嫩都有很多古罗马时期的世界文化遗产,那些建筑大多是用各种洞石所建,相对比较容易加工成型,所以那里的古罗马古城和建筑,虽然迭经战乱,却是成片地保存完好,犹如历史森林般地矗立在那里,足供后人瞻仰、感叹。与西方相比,中国在石头的运用上则是又另有一功,这要拜托中国文人们几千年来的痴痴努力,由物及文,在石头上寄托了无限的情感,发挥成文,流传千古。最后的结果,就是中国人对石头的利用越来越小,从恢弘的建筑,走向了方寸之间。
不要小看,这由大及小的变化,其中的经济意义非比寻常。
在山东济宁,友人带余参观当地的名胜。结果却见微山湖边,原本的湿地,满铺硬石,绵延开去,犹如一个开阔无比的巨型广场。如果不是远处的微波荡漾,真的不知道脚下原本是一片散发着泥土芳香的自然湿地。再来又参观了一处新型寺院,据说供奉着佛祖的手指舍利,但见满眼的石铺广场,犹如千万人口城市的大广场,忍不住问声当地官员,此地可是盛产石材?果不其然,答曰:本地的确大量生产石材。到了慕名已久的曲阜孔庙,虽然历史巍峨,盛名如山,但城市建设更是不成话了,满眼望去,都是石材铺就的道路和广场,几乎看不见露出的土地,更遑论嗅及泥土芬芳。时入夏日,地表温度几达摄氏7、80度,人在骄阳之下,广场之上,只要消稍站上一会会,就感觉酷热难耐,犹如在蒸锅之中。倒是走进了孔庙之中,林木森森,凉爽之感,迎面而来。揩去额头的汗珠,不禁感叹,还是老祖宗有文化,荫庇数千年啊。
石头虽然简单而古朴,内中的学问却不少。从石头的利用上,就可见经济水平和文化水平,内中与价值有关的名堂分为上、中、下三品。
石头利用的上者,如中国的文人。只消方寸,但却价值巨万。如寿山石原产福州北郊的一个叫“寿山”的小村,明朝以后,寿山石开始应用于制作印章,价值巨万。康熙年间的一对寿山石印章曾在拍卖会上拍出390万元的天价。还有青田石,产自浙江省东南部的瓯江中下游,在印石文化也是十分著名。至于那些个头稍大一些的石头,南方工匠的巧手加上南方商人的意识,也能做到价值不菲,以小见大,如广东肇庆的端砚,
安徽婺源的歙砚。
石头利用的中者,由方寸进而为石材,拿石头做建筑。或为基石,或为柱廊,或为高塔;有高耸入云者,有宏大如城者,但终究石头的利用开始粗放,开始舍其难而就其易,而价值也终告大幅贬值,材料虽也有价高者,但终不过材料一类,与方寸之艺,天地相别。
石头利用的下者,直接的青石铺地,本来是碎石和边角余料的用场,现在却是大条、大块地用于广场,甚至诸多不可思议之处。这样一做,价值自是无从说起了,已经与石头的边角余料相比肩了,而且浪费巨大,与自然极不和谐。
所以,南方之经济发展与北方的差别,并非偶然,诸多文化差异,意识差异,可从石头的不同利用上看得出来。尤可叹的是,北方当地官员却往往不认同,有庙必有广场,有城必有广场,甚至搞到极致了,发展到见土而恨,必用石封之而后快,还曰“气派”!如此一来,“气派”与否尚且单论,仅是经济效率上就差别极大,南方是百万价值为一方寸,北方却是反过来了,数万平米仅为一方寸。所以,北方的经济落后绝非偶然,与文化的关系甚大,与见识的关系甚大。如无改变,石头之难,势将继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