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曼老师讲《老子》第十二章

分类: 道德经 |
叶曼老师讲《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这段话的意思是:五色会让人眼睛看不见东西,五音会让人听不到东西,五味会让人味觉发生错乱,骑马驰骋外出畋猎会让人心狂乱,难得之货会防碍人们的行为,所以圣人只要维持适当的生活水平,并不追求过多的装饰,他们把外在的装饰都去掉,只剩下本真。这段话表述了一个因果关系,前面五句是因,也是论述的前提;后面两句是果,也是论述的结果。
王弼注说:“爽,差失也,失口之用,故谓之爽。夫耳目口心皆顺其性也,不以顺性命,反以伤自然,故曰盲聋爽狂也。难得之货塞人正路,故令人行妨也。为腹者以物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故圣人不为目也。”口是尝滋味的,如果口尝不出滋味的话,其用处就没有了,这就是“失口之用,故谓之爽”。五色是红、黄、蓝、白、黑,中华民国刚成立时的旗帜就是用红、黄、蓝、白、黑来代表汉、满、蒙、回、藏,也就是五方;五音就是宫商角徵羽,这是古时候用的五个音调;五味就是甜、酸、苦、辣、咸。我们的眼睛是用来看东西的,耳朵是用来听声音的,口是用来品尝东西的,心是用来了解事物的,行动是为了能维持生存,可为什么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畋猎、难得之货会让人的视觉、听觉、味觉、心和行为都发生错乱、失去作用呢?
“夫耳目口心,皆顺其性也”。耳朵能听声音,眼睛能看颜色,嘴巴能尝味道,心能想事情,这些都是自然赋予人的品性。如果不顺着本性,过分沉溺于五音、五色、五味、驰骋畋猎和难得之货,那么反而伤害了自然,就会变得盲聋爽狂了。比如说红、黄、蓝、白、黑这几种颜色单独看是非常清楚的,可是等诸位到布店去看,看多了就会觉得眼花缭乱。电视看得太多也会有问题,台湾小学生几乎每人一副眼镜,并且很容易患耳鸣症,为什么呢?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中国最讲究的菜肴就是满汉全席,一共三十六道菜,可是吃到最后大家都觉得没啥新鲜味道了,为什么?因为已经超过我们所能接受的范围。不要说三十六道菜,就是十几道菜,吃到一半大家都吃不下去了。这就是五味令人口爽。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04/42bd23d55b5746159b16b70f3225c535_th.jpeg
诸位可能有这样的感觉,我们每天都喝果汁、啤酒、汽水等饮料之后,如果喝喝白开水,就会觉得原来白开水是这么甘甜可口。白开水虽然没有味道,但这才是最真的味道。西晋时候有个叫何曾的人,他非常奢侈,什么山珍海味都吃过,到最后每天供膳费用达到二万钱,他还觉得无处下箸,因为他的味觉对各种味道已经不敏感了。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逃走,他们逃难来到一处乡下,这时没有东西吃,乡下人就给他们炒个菠菜。慈禧太后吃完一直称赞,问他这是什么菜。乡下人不好意思说是菠菜,便说这叫红嘴绿鹦哥。诸位看菠菜的根子是红色的,像鹦鹉的红嘴;叶子是绿色的,像鹦鹉的羽毛。北海五龙厅有一个东西叫仿膳,这也是西太后流落时候吃过的东西。她没有东西吃,别人给她吃窝头,她一啃觉得这窝头太好吃了。后来慈禧太后回到宫里,想要吃红嘴绿鹦哥,可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东西,想要吃窝头,别人就是做不出那个味道,后来御厨用栗子粉掺面做出来,就是现在的仿膳,大家也叫它小窝窝头。
所以,越是简单的味道就越真,越是简单的生活就越幸福。“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畋猎在历史早期是为了生存,后来农作业和畜牧业发展之后,畋猎就变成一种消闲享乐活动。
古代皇帝有专门用来打猎的园林,时常跟贵族们一起会骑着马,带着鹰和狗去打猎。老子在这里用驰骋畋猎来表示各种享乐活动,并不仅指这一件事而言。那么,如果整天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就会令人心发狂。诸位看我们现在有些人每天都去酒吧、舞厅,出入声色场所,最后他连自己的本性都迷失了,这就是“令人心发狂”。人们常说的“玩物丧志”,就是说当你沉溺于各种享乐之中,就会丧失自己原来的志向,丧失体验幸福的能力。第二个不能体验幸福的原因就是追求难得之货。前面老子已经说过:“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这里王弼又说:“难得之货,塞人正路,故令人行妨也。”我们把难得的东西看得非常贵重,不管它有没有实际用途,都希望能把它弄到手。当用正当途径得不到的时候,就会不择手段,这样正路就都闭塞了。我们的皮夹子不敢随便放,放在保险柜里上了锁,还要安警铃,否则“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就会遭到意想不到的灾难,这就是“令人行防”。
前面讲的都是“因”,下面讲“果”。“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所以圣人的作为是为着肚子而不是为着眼睛。“为腹者以物养己”,人只有吃东西才能维持生存,所以圣人治理天下必须让老百姓有饭吃。“为目者以物役己”,眼睛所见的五色会扰乱人的心神,沉溺声色之中会让人心不安定,所以圣人治理天下并不提倡享乐活动。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活动时空,它们的需求是很有限的,庄子中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对于人来说也是这样,“广厦千间,睡为一榻”,建了千万间房子是给别人看的,我们晚上只能在一张床上睡觉。欲望是永远没法穷尽的,人世间八苦之一就是求不得苦,要摆脱求不得苦,就必须知足常乐。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04/a2c0f641c29b46e8932743b5ef0df46b_th.jpeg
人为什么不知足,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虚荣。我们吃饱饭之后就希望吃更好的,穿暖和了之后就希望穿漂亮的,满足基本需求是很简单的,但满足永无止境的欲望是很困难的。社会上的人用对物质的占有程度来评价一个人的能力和地位,人们为了显得自己有能力、有地位,往往就迷失了最本真的目的。这些个漂亮的东西、享乐的东西,都是给人家看的,没有什么实际用途。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诸位千万不要为物质所役使,不要做物质的奴隶。只要让肚子吃饱,把身体养好,这样就可以了。
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很多,但真正做到的却很少。中国古代那么多歌颂田园生活的诗,但真正放弃仕途、归隐田园的人只有陶渊明。陶渊明对物质和心的关系有过很深的思考。《归去来兮辞》说:“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意思是既然自己愿意把心变成物的奴隶,又何必惆怅悲伤呢。心和物的关系很微妙,当你正确认识物的作用时,就不会沉溺于其中而不可自拔,心就能成为物的主人;否则就会相反。陶渊明曾为了生活当过低级官吏,后来他说:“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他认为自己过去出仕是错的,已经无可挽救,但以后的岁月还可以弥补。因此他离职归隐,不再为五斗米折腰了。陶渊明被无数士人所推崇,他最大的魅力就在于放得下尘俗的功名利禄。
诸位都知道一个故事,管宁和华歆是同学,有一次他们一起锄地,看到一块金子,管宁视若不见,依然挥锄掘土;华歆把金子拣起来丢到墙外去了。又有一次他们一起读书,门外有一队高官的人马走过,管宁照样念书,华歆则放下书本跑出去看了。后来管宁把席子割开,对华歆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真正乐道的人是可以心念如一的,否则就是对世界有分别心,这样对利禄就难以舍弃了。
修行的道理也是一样的。首先修行需要饮食,太饿了就不能打坐。把肚子吃饱之后,男人看守丹田,女人看中宫两乳之间,眼耳口鼻舌这些感官都跟外界隔离了,就容易把心守定。最后当气充满的时候,假如眼睛散乱,昏沉半开,也绝不会东瞧西望。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04/d9ceb35da6e14e44b96c75e2e147b9ad_th.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