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叶曼老师讲《老子》第三十三章

(2020-03-28 21:34:37)
分类: 道德经

叶曼老师讲《老子》第三十三章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25/da01142353fb4c9bad3d44c49ccc1d06_th.jpg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上一章是讲怎么修身治国。这一章就是要告诉你该怎么自知、自强,怎么立志。

王弼注说:“知人者,智而已矣。未若自知者,越智之上也。”知人不过是有智慧而已,不如自知,因为自知超乎智之上。我们都知道,知人善用非常重要,历史上能创业立功的人,汉高祖也好,唐太宗也好,都很会用人。任何一个王朝的衰败多半是由于不会用人引起的。诸葛亮《出师表》云:“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我们能够知人善用,让不同的人才做不同的事情。假设一个人又贤又能,那当然很好,如果一个人只贤不能,或者是只能不贤,那就得因材施用了。有的君主是只用贤而不用能,而曹操是不用贤而只用能。有人批评曹操,曹操问:“我是什么样的人?”人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是奸雄也。”意思是在太平盛世的时候可以做一个辅佐明君的大臣,在乱世的时候就能变成奸雄。曹操正是处于乱世,而预见汉朝末代的这几个帝王又懦弱又糊涂,要选贤举能才能够阻止天下混乱的恶性发展。把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位子上,同时赏罚要清楚,该赏的赏,该罚的罚,不能只赏不罚,也不能只罚不赏,这就是治理国家的智。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25/49a79312f3574ff1abd3c71f23ec4f16_th.jpg

国家的盛衰兴亡跟用人有很大关系。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以文臣治理国家,保住了江山,但是到了他末年的时候,就开始变得混乱起来。明太祖也是一样,他刚刚登基的时候很会用人,但慢慢地他的继承人养在妇人跟宦官手里头,完全不知民间疾苦,也不知道要好好地研究治国之道。当用人只是找谄媚的人,找Yesman,那么一定会衰败的。所以知人善用的帝王很了不起,他的智慧只是用在外头。“知人”不是太难,尤其是当你阅人无数的时候,大概看人的相貌就可以把人分出来,从别人的一举一动中差不多也可以看出来。但是自知相当困难,必须去掉所有的私心欲念,各种自以为是的、傲慢的、嫉妒的想法,把这一些欲念全都排除干净之后,再来深深地克制自己,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归根复命”,然后才能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

“自知”就是给自己准确的定位。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眼睛只向外看,只看到别人的是非、美丑,却很少返回来看自己,所以我们常常严于律人,宽于律己。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别人,看不到自己。只有在照镜子的时候才能看到自己,但此时我们只看到自己的脸,很少看到自己的心。这就是庄子所说:“所谓见见者,非有见彼也,自见而已矣;所有闻闻者,非未闻彼者,自闻而已矣”。

能够自见自闻,就是所谓“自知者明”。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就是反见反闻,时刻反省自己。反省什么内容呢?“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慎乎,传不习乎?”就是做人和学习的三件事情。每天能够这么反省自己,就跟庄子所说的一样,里头空虚极了,时刻可以接纳万物。我们的心里头总是充满对别人的怨气、怒气、是非、烦恼、批评,却不知道心空才能够谦虚,“虚”字关系很大。了解自己之后,这时候心里就像明月当空,把自己照得清清楚楚,知道自己的毛病在哪里,每一个人的长处短处也看得清清楚楚。这时不仅仅是自知者明,而且如严复所说:“智如烛,明如见”,也能够做到“知人者智”了。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25/fd84f3dc890b442e9dc7bd6d3fbbac03_th.jpg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王弼注说:“胜人者,有力而已矣,未若自胜者无物以损其力”。“胜人”就是战胜别人。人有争强好胜的天性,更不用说在弱肉强食的阶级社会中。老子说战胜别人只能说明你有向外扩张的勇力,只有能够自胜的人才能称为真正的强者。因为自胜的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损伤到他的这个力。自胜的人,他不再被物欲征服,也没有一个东西能伤害他。

“用其智于人,未若用其智于己也”,人们常常把智慧用来对付别人,却很少用在自己身上。“用其力于人,未若用其利于己也”,人们也常常把勇力用来对付别人,却很少用在有利于自己的地方。所以“古知人为己,今知人为人”,古代的智者是为自己,现在的智者是为别人。为什么呢?古代的智者只求自我修养,现在的智者专门要救世,要救人,可是没想到自己都没救,又怎么去救人呢?所以与其把力量用于别人,整天想着战胜别人,不如把力量用于自己,先战胜自己。能够克服自己,战胜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强人。

“明用于己,则物无避焉”,这个明用于自己而不是专门对付别人的话,万物不会产生惧怕心理而要回避他。此时他因为能够正视自己,所以就算真正满眼繁华,满眼欲望,也不必躲开,这就是“若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我们之所以害怕受到外面的染污,是因为自己不能控制自己。如果能无心于万物,那么这些名利权情根本就影响不到你。同样,“力用于己,则物无改焉”,如果不把勇力用来对付别人,而是用来对付自己,那么,万事万物就不会受到摧残,因此也不会改变自己。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25/e3a1113e8b9a44acb4db2646a8e27c8a_th.jpg

诸位看现在闯祸的多半是这些年轻人。为什么?因为他们血气方刚,遇到什么事情都无法理智地对待,凭借勇力就要去拼一拼。可是这样的人无论多强,他肯定会遇到更强的。倘若你是跟自己在斗争,这才是真正的强。我们常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形容坏习惯很难改掉,这也就是所谓的“积习难返”。坏习气很多都是后来带的,我们要革除这些坏习惯,就要守柔克己。对人要守柔,对自己要尽量反省和克制。

自强的人是什么样的呢?“和而不流,中立而不移者,所谓自强而不习者矣”。我们跟别人在一起,如果跟人唱反调,那么就没法跟人和起来,如果要跟人和同,又唯恐别人的坏毛病要影响到你。所以你和而不流,中立而不移,顺从众人却不缺乏自己的主见,既不向左也不向右,永远保持中庸之道,这样这可以做到“自强而不习”了。爱的别人也爱,所以这个得跟失,没有得的时候,你挂心,你心里头想着要,得了以后你要保持它,不要让它丢掉,越多越好,假如丢掉的话,我们心里又更烦,所以在一得一失之间,我们心里永远是牵挂着的,在这个牵挂中间只有一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你的,比如我们读一本好书,从这个书上我们得了一些智慧,这个书里一片乏喜,说不出来的,我们看到一个东西,尤其是读《道德经》,这些东西怎么会这么聪明,他怎么会把我想要说的话用几个字就表达出来了,你这个时候你心里这种喜欢别人抢不去的,除非他也这么做,他也会有,但是他有的不是抢你的,永远抢不去的,我身上的东西,只要是我身外物都可以抢走,但是我们修行、打坐、看书、读经,对于种东西了解了,这种喜欢,这种生理上因为修行所得的快乐,所谓乏喜身乐,别人抢不走,一点都抢不走。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25/42d1f74f854648ef99fe0686b6e86aa9_th.jpg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知足者富”。知足的人永远都富有。为什么呢?因为贪欲无厌,永远不知足,这时即使你已经富有四海,但还想要更多,那么你看自己的财富、地位、权利都好像有所缺乏,就不能算是富足。只有对生活满足的人,即使他吃菜根,喝白水,穿布衣服,住简单的房子,还是能够安居,而且对于生命感觉非常的快乐。这时他能够维持生活,他的精神世界又是那么充实,可以算是一个富足的人了。

王弼注说:“勤能行之,其志必获,故曰强行者有志矣。”知道了这个道理以后还能够努力去实践,那么所立的志向必定会实现,所以说“强行者有志矣”。“强行”的“强”并不是坚强好胜的意思,而是“自胜,自明,自足”的意思。真正有志的人就跟流水一样,不舍昼夜,这就叫强行。“志”是自立的本,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学”是学古人的智慧,善于从别人那里、从书本那里吸取各种知识和思想。所以我们假如真要立志,就必须把基础打好,这样才能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一步一个脚印了。我们应该立什么志呢?几十年一晃而过,我们返回来看看对这个社会,对自己的生命是不是糟蹋了,看看自己有没有进步,对人类有没有贡献。立志是希望这一辈子不要白活,不要毫无意义就走了。志之所向,无坚不克。“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一起进攻的时候,阵势非常强悍,老将在三军后面,你得把这个三军都打败了,才可以夺得老帅。勇力取胜是可以的,但有一个是夺不掉的,那就是你的志愿。即便对方只是一个普通的匹夫。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25/1dcc90b00f454494839ed895cd93392b_th.jpg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王弼注说:“以明自察,量力而行,不失其所,必获久长矣。虽死而以为生之,道不亡乃得全其寿,身没而道犹存,况身存而道不卒乎。”我们常自己反省自己,不要总是“察察以为明”,老找别人的毛病。譬如学佛的人要去渡别人,得先问问自己是否已经渡了。你量力而行,先渡自己,这样才“不失其所”。什么叫不失其所呢?“所”就是居所,人所停留的、安住的那个地方。人都有一个志愿,这个志愿是一辈子想要做的事情,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东西。

有了志愿就如鱼得水,如鸟归巢,也跟我们回到家里一样,所以匹夫之志不可夺,没有志愿就没有希望。志愿的实现不能仗别人的势,而是自己“自知、自名、自强”,然后才做成的。人的志向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虽然天上斗转星移,但北辰星始终是不动的。一个做领袖的人,他立了志向之后不会随便动,就跟北辰似的。但是假如你追求外面的物欲,永远不会停下来,那又怎么能长久呢?这些流行服装,短的、长的、红的、白的,整天跟着设计师跑,头发做成短的、长的、这个颜色、那个颜色,永远有新的花样出来,可是这个怎么能长久呢?身外物没有什么可以长久的,只有不失其所才能长久。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25/ce068fbdb872410e8fe9e3862d04a071_th.jpg

“死而不亡者寿”。有的人活着如同行尸走肉,没有任何意义,死了以后身与名俱灭,什么都没有留下来。但有的人却让人们永远敬仰着,他的遗德遗教、片言只语,都是民族的财富。比如说老子,你说他死了吗?从古到今,有多少人在学习老子的精神和思想,时时刻刻都有人在研究老子,他可谓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孔子也是如此,他的思想行为在当时很不合时宜,但汉代以后直到现在影响可谓深远。胡适之先生年轻时候提倡白话文,他说“只开风气不为诗”,意思是只提倡白话,因为古文太难懂了。那时提倡白话是开风气之先,到今天怎么样呢?白话文通行了。那么这些都是“死而不亡”的人。

人的生命规律跟自然界一样。春天就像我们年轻的时候,夏天就像我们成长的时候,秋天时我们到了壮年,开始慢慢衰退下来,到了冬天叶子落了,什么东西都要换新的。道很简单,等你真正理解了之后就会去顺从它。人早晚都会死,可怎么样才能不跟着自己的身体同时腐朽?这是很多人思考过的问题。你把过去的接到手里头,为先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你活着的时候,流风所及,影响了多少人;你死去了以后,多少人从你的遗教中受益,无论任何时空你都存在,这就叫做“死而不亡者寿”。

这一章主要宗旨就是要保持向道的心,立下一个志向,一种精神,自强不息,知足常乐。希望诸位能够学以致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