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之风始于“透明”花钱
(2010-07-12 17:37:12)
据中国之声
《新闻纵横》7月9日报道,基金会透明化,一直为全社会所关注。从今天开始,全国1858家公、私募基金会的基本信息、公益项目以及财务使用情况,将会逐渐随着“基金会中心网”的上线而“诏告天下”。有媒体评价说:这标志着中国公益基金会从此进入信息“透明化”的时代。
中 心 由 20多
家NGO、基金会组织共同发起。中心并不依附于官方或者任何基金会组织,将作为社团单独工作。除促进信息公开外,中心成立的另一大意图还在于,推动公募基金会打开更多钱袋,及时向众多草根组织公布基本运营成本及项目成本。
中国慈善起步艰难,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善款使用不透明。按说,善款是行善人捐的钱,慈善机构只是一个中介,善款经过中介的一切痕迹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举一个很小的例子,慈善机构开会也是成本,也要公开。
开会算账,事之常理。在发达国家早已经形成规矩。美国人罗伯特曾于1876年出版
《议事规则》一书,为各种大小会议提供了基本操作程序。此书出版后,多次再版,成为西方人开会时都要遵守的不是法规的法规。《议事规则》中专门有一章写
“司库”,编制财务报告,报告中列有专门的会议账目,如会议租金、煤气费、文具费、看门人费等。套用一下,我们的慈善会议账目应该包括:1.住宿费;2.餐费;3.市内交通费;4.来回交通费;5.工资。如果我们的慈善机构,都能够把自己大大小小的会议成本公布于众,何愁慈善之风不普遍盛行?
花纳税人的钱,花到这个份上,基本上能交代纳税人了。美国人做了一百多年,基本成规矩,但也不是一点事不出。我们常常自夸,中国市场经济30年,走完美国300年的路程;我们敢不敢说,中国慈善十几年,走完美国100多年的路程?
□迟国维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