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实行“封村管理”的北京,还有多少“人情味”

(2010-07-06 15:40:13)
标签:

杂谈

实行“封村管理”的北京,还有多少“人情味”

村庄建围墙、安街门,封闭不常用的路口,人员和车辆持证出入。7月4日,记者获悉,北京市大兴区这种对自然村进行社区化管理的模式将在全市推广。(详见昨日本报11版)
  想象一下。你下了火车,刚要走出火车站就被警察拦到一边,他不是问你去哪里,也不是告诉你该坐几路车,而是检查身份证,看你是不是网上逃犯。当你好不容易挤上公共汽车,抱怨一句“真挤”,马上有人告诉你:嫌挤打的,那儿宽敞,就拉你一人。你怕坐过站,请售票员到站叫一下,售票员很客气地说:最好自己盯着,我不可能记住每个人要下的车站。回到小区,你在这儿住一年了,但每次回来,戴红袖标的老太太总要盯你半天,看得你发毛,就是不打招呼。现在可好,要持证出入了。 
上班了,单位的事没人告诉你,要自己打听。比如说,上了一年班,才知道可以报销手机,但发票早不知扔哪里了。吃饭成了工作的延续,叫外卖是常事儿。下班了,想约三两知己小酌几杯?没可能。明天还要上班,每个人回家要一两个小时的路程,谁有闲时闲钱陪你闲聊?
  住在这样的城市,你觉得有多少人情味?
  想起有个住在纽约的朋友说,邻居出门时会把钥匙放在楼下的店铺里,让自己的朋友去取;小孩过马路时,所有的车都会停下等他过去;停车时会有人提醒你小心停错地儿挨罚;小店主会让自己的孩子把迷路的客人送回宾馆……我想,城市的这种人情味,前提是人们的相互信任。这些服务是不能被形式化、规范化、职责化、政府化的,一旦这种服务被某种机构化的形式所取代,人情味就可能立刻消失。这种相互的信任、关心,是花钱买不来的,是官方说教和报纸宣传教不会的,只有通过点点滴滴的切身感受,才能学会。当一个陌生人让孩子把你送回宾馆,以后你见了迷路人一定会主动服务;在不认识人的劝告下,你没有乱停车,没挨罚款,以后你见了乱停车,忍不住会告诉一声。这就是大城市最重要的公共责任意识,当一个人为素不相识、没有任何正式责任关系的人承担哪怕一点点公共责任,都会使公共责任意识和行为迅速传递放大。
   什么时候北京能体现它的人情味,什么时候北京就真正具有了魅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