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损害社会比造福社会更重要
北京实在是个娇气的城市,老天爷一刮风下雨,她就受不了,不是这堵,就是那漏。更娇气的是自身的运行,公交刷卡、公园免费在其它城市稀松平常,到了北京就成了令人头疼的大问题。
星期天看北京新闻:7月初,北京市12个公园和6家博物馆免费向游人开放,半个多月过去,问题就来了:无照商贩公园摆摊,游人抱着铺盖卷进园,随地大小便、拾荒者进园翻垃圾、小鹿被追跌断腿……
上点年纪的人,大都会背保尔的名言: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在那个时代,造福社会,是人们共同的理想。一个人有理想、有追求并付之行动是件好事,也应该为社会所倡导。但是在造福社会的同时,不应该忘记维护社会,从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效果来看,消极的维护比积极的创造更重要。
比如,我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和谐舒舒适的社区,都希望小区干净整齐;那么
是鼓励义务清扫活动,还是抑制扔垃圾、倒污水的行为?答案显然是后者。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为我们勾勒出理想的公民图像:他既是好的统治者,又是好的被统治者---他同时具备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能力与意愿。换言之,好公民有两面,一是积极的,一是消极的,也就是说,一是“有所为”,一是“有所守”,前者展现于政治参与,后者则引导公民遵守法律。好的公民既应该谋求增进公共福祉,也须节制自己的行为,使其不对他人与社会造成损害。
北京要想日益健康起来,需要更多的是遵纪守法的公民,不损害社会比造福社会更重要。
迟国维
北京市建国路93号万达广场《华夏时报》
100022
前一篇:大学生打公益官司彰显“积极公德”
后一篇:不专为农民工立法是公平正义之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