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还要老师的风格吗?
(2010-12-16 16:13:32)
标签:
高效课堂教育杂谈 |
分类: 语文教育随笔 |
“高效课堂”还要老师的风格吗?
——— 关于“高效课堂”的思考(四)
余蕾
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需要显示个性,展示风格。没有个性的艺术,是僵化的,没有风格的艺术,是刻板的。同理,没有风格的教学,绝对是苍白而缺少灵性的。
因为我 常常谈到老师要彰显自己的风格,所以有人问我,实施“高效课堂”后,老师还需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吗?我不知道这疑问因何而起,我想,一定是曲解了“高效课堂”的某些举措。可以肯定地说,“高效课堂”为展现老师的风格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教学或许会有某种“模式”,但一旦形成了“模式化”,那就有僵化之嫌了。我不主张教学有太多的模式,尤其是千人一面的僵化模式。“高效课堂”绝非千人一面的“模式化”课堂。“高效”针对“低效”而言,“高效课堂”就是用最优化的教学手段,最有效的教学时间,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让人人学有所获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也一定是教师风格大闪其光的课堂。
欧阳修说过,“教学之法,本于人性”,教师的个性不同,其教学的风格就不会一样。只要自己的风格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能拨动学生的兴奋点,有利于师生的交流,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那就不妨充分显示你的个性,亮出你的风格。只有各种风格得以彰显,我们的“高效课堂”才能够去雕琢之刻板,化气象之万千:有的稳重,有的飘逸;有的严谨,有的舒展;有的含蓄,有的幽默;有的深刻,有的激情。让我们的课堂或似一幅精心描绘的工笔画,笔笔精细入微,所谓意未到而笔先行;或似一幅写意泼墨的山水画,洒脱大气,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所谓意到而笔不到。那才叫各得其所,各显其妙,各孕其神。
“高效课堂”带来了课堂教学的许多可喜变化,是对传统教学反思的结果。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学生的自学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老师不仅要写出极富启发性的教案,还要为学生制定出符合学习规律的智慧学案。学案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学案的完成,要靠老师的导引。导引的机智和灵性无不体现着老师的智慧和风格。
不要曲解了“高效课堂”的某些操作形式。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智慧,不同的风格,不同的高招,自然会演绎出不同的千变万化的课堂。不要以为“高效课堂”会有一个统一的万能的“模式”,于是彼此彼此,一眨眼所有课堂就都“高效”了。只有高品质的老师,才可能营造出真正可以造福学生的高品质的“高效课堂”。 不要夸大了低质老师演绎高效课堂的神化传奇的功效,这不利于老师自身品质的提升,也绝不是教育价值的取向。一流的学校“是因为有一流的教师、有一流的文化”,我不相信所谓“哑巴”也能上“高效”课的神化。
目前围绕“高效课堂”已出现了一些可供学习的经验,十分可喜。学其神,领其要,学其精髓,取其精华,当为我所用。学得进去,跳得出来,不断修正自我,善于发扬自我。
让多彩的风格在“高效课堂”上充分展现各自的神韵,我们的教学就不再仅
仅是一门打造标准件式的技术,而将成为一种塑造多彩人性的艺术进入理想的化
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