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0年12月10日

(2010-12-10 08:49:58)
标签:

杂谈

追求有宜昌特色的课堂高效

 

余蕾

 

山东的教育我并不陌生,我曾五次到山东,前四次是应邀赴鲁传宜昌教育之“经”,还带着宜 昌的老师到那里上展示课。不久前的这一次是诚心前去取人家的“高效课堂”之道。时隔几年,“旧时茅店社林边”, 那边“听取”的已是“高效声声”。(我们考察的首站是稼轩中学,故借用稼轩居士词句抒发感想)我不禁感慨:宜昌现在怎么了?

 

研究过不少资料,听到过不少传说,对“高效课堂”实施中流行的“超市”、“狂欢”、“淡化课堂艺术”、“不准许超越模式”等这些极具冲击力的字眼总觉得很神秘,秘不可测。我真有点“桃花源”中人那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感觉。通过实地考察,反复研读资料,认真思考,我总算对记者笔下的这些字眼有了些许清醒的判断。

 

我的学习态度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人之法,定己之策;借人之方,为己之用。

 

通过比较,结合我市的校情、师情、生情,我对宜昌的“高效”充满了遐想。我这里说的“高效”不是那种被人为模板化了的“高效”。“高效”是课堂应该达到的最佳最理想的效果,追求高效,孔夫子时代就已有之,夫子的课堂讨论就十分热烈,《论语》中有许多精彩的记载。追求高效的渠道也很多,绝不可能只有一种模式。“不准许超越模式”是专断的说法,霸气之中未免违背和亵渎了教育的规律。我认为,我们应该形成自己的特色,没有自己的特色的“高效”,那是“效颦”似的“高效”,不足取。我市的一位课改专家打了个很生动的比方:我们从北坡攀登珠峰之巅,且有了许多攀登的经验,人家从南坡、西坡开始攀登,目标都是珠峰顶(高效),我们可以学习人家攀登的精神,大可不必走下北坡而转道南坡、西坡。

 

我市无论哪个学科,在各级各类教学竞赛中都显示出了较强的实力,如果没有师生的双边活动,没有教师风格的展现,没有课堂艺术的营造,我们的课能够受到专家同行的认可吗?我们课堂的高效,为什么必须受到一种模式的制约而不能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呢?有些学校有些学科已经感到了舍弃自我的东施效颦的尴尬,我们应引以为戒。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师资整体较弱的学校,“穷则思变”,他们索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采用一个彼此认同的模式组织教学,对他们而言,弥补了老师不尽人意的讲的缺陷,学生于是多了表现的机会,或许是一种出路。我们的老师人人能讲,颇有讲的资本和心得,这原本是我们的优势,但我们过分相信了自己的讲而忽视了主体的学习潜力,反倒让学生失去了在课堂表现的机会。应该说,有我们这样的较高品质的老师的导引,我们的学生一旦发动起来,其展示效果一定更有色彩。

 

不要曲解了“高效课堂”的某些操作形式。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智慧,不同的风格,不同的高招,自然会演绎出不同的千变万化的课堂。不要以为有了一个统一的万能的“模式”,就彼此彼此,所有课堂一眨眼功夫就都“高效”了。只有高品质的老师,才可能营造出真正可以造福学生的高品质的“高效课堂”。 低素质的老师,可能有个别高品质的学生,那只是特例,其原因也一定是多方面的。教育需要熏陶,需要感染,学校教育是师生对话的艺术,老师的身教不可小觑,不要夸大了低质老师演绎高效课堂的神化传奇的功效,这不利于老师自身品质的提升,也绝不是教育价值的取向。一流的学校“是因为有一流的教师、有一流的文化”,我不相信所谓“哑巴”也能上“高效”课的神化。

 

同样是记者,《人民教育》教学室主任余慧娟(该女士曾来宜昌采访过我,并多次推介宜昌的教改)最近写了一篇文章《为自己的精神气质负责》,她在简述近年来的一种“教学模式”的“旋风”使“基础薄弱的学校”“深受鼓舞”后,笔锋一转,写道:“教学之大道绝不在于花拳绣腿,绝不在于套用几个时髦的理念,也绝不在于课桌椅摆放的变化。但凡一节被人称道的好课,其深厚之处一定在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独到的解读,在于对学生精准的理解,在于对教育理念的深刻把握。不是有许多大家去中学讲课,什么媒体也没有,什么讨论也没有,从头讲到尾,也同样震撼心灵吗?”文章强调,老师们在“更多的时候,应该把工夫下在内功上,应该回到自己的空间,静下心来读些有用的书”。

 

我以为,搞“运动”式的程序和方法不利于教学的改革,似乎浮躁功利了。

 

教学不是一门打造标准件式的技术,而是一种塑造多彩人性的艺术。

 

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追求有自己特色的课堂高效。

 

真正的“高效课堂”,必须有其明显的标志,我认为首先应该下决心做到以下两条:把负担轻下来,把特色搞上去。

 

我们的教育有两条经典的自圆其说的搪塞语:

一曰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不“过重”自然不必减轻,“过重”又实难量化,谁都不会承认,于是负担都不“过重”。

二曰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

不“片面”自然可以追求,于是,“片面”追求的几乎没有,追求的一律不“片面”。所以我们看到,凡是出了考试状元的学校,经验一律是狠抓了“素质教育”。

 

课内损失课外补,已成了一条极不正常的抓质量(分数)的“有效”途径。我们过多地依恋和迷信这条途径。

 

负担减不下来,是课堂低效造成的,负担加重和课堂低效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换言之,负担一旦减轻,自然会自觉地追求课堂的高效。千万不要以为有了“成果”就是“高效”。追求高效的智慧教学可以出成果,课堂低效,而依靠“时间加汗水”也可以出成果,我们何舍何取?

 

我们应该下决心减少讲的时间,为学生更多地营造自学和表现的时空。讲堂的功能是讲,学堂的功能是学。少讲多学,是教育的正途。学生善学,老师则“逸”,是主动的“逸”,是有价值的“逸”。但老师的讲不能废,讲的艺术还得提高,而不是“淡化”。那么讲什么,怎样讲,就应该研究。

 

课外多留作业,常常是一种自我安慰和攀比的心理在起作用。前几天与老师座谈,他们也分析说这是以牺牲学生为代价的毫无价值的自我满足。其实有些作业可以不做,有些作业可以当堂完成,如果合理地分配课堂的讲练时间,我们至少可以在78年级不留或少留课外作业。当我们不再依赖于课外的“加时”,那课内的“高效”也就会受到重视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