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谨防“文本”说走入误区

(2007-05-07 09:40:37)
分类: 语文教育随笔
 

谨防“文本”说走入误区

 

“文本”不是什么新鲜概念,随着课改的开展,“文本”这一概念突然被启用频繁。好像“文本”与课改难以相容。“文本”说得一多,便大有卷土重来之意,于是就有了“语文回归”的呐喊。我们千万不要把“文本”当着了一个反思课改的词语,让“文本”说走入误区。

似乎一课改,就丢了“文本”,丢了“文”之“本”,便是丢了语文之魂,于是,人们不得不怀疑起刚刚起步的课改,纷纷转过头去寻“魂”。魂在哪里?在“本”,何谓“本”?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也。文嘛,自然只能是教材上的那些编“定”的课文了。更于是,便是深入挖掘其“本”,最好是挖出一篇课文的“心肝五脏”来,这样,再传统不过的课,至少是“紧扣”了“文本”。所以,常常看到,老师们对一节有改革意识的课本来很欣赏,却总是在心里嘀咕,“文本”体现得如何,是不是还要挖出两个词句剖析剖析?有时,老师们选定一篇哪怕比课文更精更美的文章与学生同读共研,即使效果再好,也因不是课文,而被划入“脱离文本”之列。如此理解“文本”,语文的广阔资源呢?

按照对“文本”的狭隘理解,教学参考资料大概是最“忠实”于“文本”的,我们是不是又得回归到教参上去呢?

其实,有“文”就有“本”,刻意地靠老师挖出小“本”,只会丢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大“本”。因为语文学习不仅是读教科书上的那几十篇有“本”之“文”。多读而“不求甚解”,精读而“每有会意”倒是应该提倡的。

“文本”本不错,但不要把它与反思课改联系起来,这样只会走入误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