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语文ABC |
遵古训,诵贤文
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脱口便能撂出诸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一联串妙语来,句句有深意,句句有哲理。后来才知道,那都是《增广昔时贤文》里的话。然而好多年来,《贤文》竟被搁置在故纸堆里而无人问津,使得原本来自于生活的那些连珠妙语,远离了生活,岂不惜乎?当人们对这些饱含智慧,充满哲理的警句越来越淡忘时,金东方学校决定让校园又重新响起“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的诵读之声,岂不欣慰乎?
与《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古代启蒙读物不同,《贤文》是一本集句的“杂书”。所集之句,按三言、四言、五言……构成,大多两句相对,整齐工整,有韵律、有节奏,运用了不少修辞技巧,读起来平仄悦耳,琅琅上口,易诵易记。内容也相当丰富,诲人读书、明理、交友、接物、处事、养性、修身……,堪称教人自律的普及大全。
据较一致的说法,《贤文》成书于明清时代,大部分内容应是民间创作,后经过文人整理。我们在读明清的章回小说时,总能在章回首尾或行文过渡处,见到几句格言似的提示语或小结语,与《贤文》的句式极其相似,我没有考证,但我猜想,或许它们互相产生过影响,因为章回小说的不少故事在成书之前也曾流传于民间。其文学价值虽不能与经典的诗、词、曲、文同列,因为它非诗非文,但因其亦雅亦俗,雅而不晦,俗而不浅,所以常人不觉曲高,文人不觉意淡。许多警句广为流传,使人耳熟能详,不仅频见于田陌市井,而且每见于高雅场所。例如在我国的戏曲艺术中,戏词、人物道白以及“定场诗”,都大量地使用了与《贤文》文句相类似的格言句。作为国粹的京剧,几乎没有哪出戏不见其痕迹。你看,人物一亮相,便要念上一两句,如“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许多文句都与《贤文》内容相似,那几乎就是该戏主题的揭示。旧时说书人,醒堂木一拍,也会根据说书内容来上一句“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接下去才是“话说……”。《贤文》中许多文句都采用了两相对仗的格式,有的就是一副完美的对联,因此常常或直接或经过改写后出现在各种楹联中,婚姻联、祝寿联、商业联、新居联等均有。如将“山中也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反其意改写为“庭前盛发常青树,堂上必有百岁人”,便成了一副吉祥的祝寿楹联。如果喜迁新居,门前挂上一副“庭栽栖凤竹,池养化龙鱼”,那该是何等的幽雅别致,而且气势不凡。
由于《贤文》产生于明清,所以必然受到时代的影响,在阅读时,对有些观点应作新解。如“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应看做是对个别现象的揭露,而不能理解为是致富的普遍规律,规律应是勤劳致富(《贤文》中“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的文句可以为证,欲得仓实,必须勤耕)。“见事莫说,问事不知”,并非说的是对诸事漠不关心,这里指的应是“闲事休管”,“闲事”,可理解为“是非”之事,当然就应不听、不信、不说、不传,因为“是非只为多开口”啊。至于《贤文》中个别带有迷信色彩的唯心的观点,如“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就只好作为历史的痕迹对待了。但瑕不掩瑜,这类现象,我们在学习儒家经典以及古代其它优秀作品时,也难免会遇到,不应以现代人的眼光作苛刻要求。
“知音说与知音听”,遵古训,诵贤文,你一定会成为《贤文》的知音。
笔者试对《贤文》300多句一一作了一句话点批(不是解释),力求新解,亦不改变愿意。即日将在此贴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