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语文ABC |
近几年,宜昌的中考开卷语文试卷上,有不少试题没有了“标准答案”,命题者甚至在试卷上公开说明:“许多题目没有‘标准答案’,答案就在你的笔下。”在“评分说明”中,往往也只提供“参考答案”,更多的是列出答题指向和评分细则。对中考的这一改革,对这类试题的出现,我们应有足够的重视。
不给“标准答案”符合语文课标精神。课标强调“个性化”阅读。事实上,对一篇文章的理解,不可能用统一的结论去做出评价,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言运用也是如此。没有“标准答案”,却有评分标准,答题的指向,答题的格式,答题的字数,就是标准。答案可以不相同,但思维必须清晰,必须能自圆其说。分析几年来这类试题是有作用的。
例1、人们常说“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的背景使梅凌寒开放、暗香浮动的形象更加鲜明。如果你是画家,除了可以以雪为背景外,还可以选择什么来作为背景画梅?为什么?请简要表述你的理由。字数在30个左右。
这是2004年中考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试题。背景不会一样,主要是看各人的审美情趣。无论选择什么为背景,画面的美,是必须的。题干的第一句话已经作了提示。这一题,背景的美和语言的生动,便是拉开分数档次的“标准”。
例2、根据原文行文思路,请你判断,“始信耳闻之不如亲矣”之后文章将会写些什么内容。你不妨试补写两句。
这是2003年中考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试题。“原文”是古文《宜都记》,读了文章,你不难判断,接下来之后应补写三峡的美。但写什么,就由你选择了,或写山的壮,或写水的丽,或写峡中雨,或写山中云……。“白话亦可,文言亦可,文白夹杂亦可”的提示,是在告诉你,语言不必拘泥,当然,提示也告诉你,如果文气重一些,是会得个好分数的。
例3、作者在谈到当今音乐的现状后,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需要再爆发一次精神的 、灵魂的救亡运动”。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这个观点?请简述理由(字数在50个左右)。
这是2002年中考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试题。回答“同意”或“不同意”无关紧要,这不是得分点。仁者见仁,观点完全可以相反,但你的理由必须能支撑你的观点,也就是能自圆其说。在50字左右,要说清楚,必须做到语言简洁明了,避免含糊其辞。
例4、作者在欣赏书法字帖时,产生了奇特的美的感受。请你模仿“忽如登名山,层峦耸翠;忽如步小苑,竹石多姿;忽如上青天,驾风骖龙;忽如泛沧海,乘风破浪。”的句式,也写四句话,表现你在听音乐(或读诗歌,或看表演……)时的美的感受。
这是2005年中考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试题。首先必须在“听音乐”、“读诗歌”、“看表演”……中选择你所最有感受的一项,然后仿照原句进行表述。题目只强调“句式”而没有强调字数,所以没有必要与原文字数一致,但既是“奇特的美的感受”,自然就要写得生动,想象力丰富。这里就是高低分区别的“标准”所在。
做这类题,你千万不要去想老师讲过没有,现成答案在哪里,完全靠平时对生活的观察、积累、分析、思考,以及语言的驾驭能力。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学会多角度观察和思考。为了防止学生的思维“跑野马”,这类题目一般都会在答题字数和答题格式上作一些必要的限制,所以语言的组织也很重要,题干文字必须读清楚。
命题者命这样的题目,绝对不会设置审题障碍,不会把似是而非的问题抛给学生,进行误导,更不会将一些敏感的话题交给学生进行所谓“求异思维”。目的只在考察阅读中的个性思考,鼓励正常的个性发展。所以,如果遇到需要思辨的问题,同学们不可随心所欲,不要总是“反弹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