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考“对策” (之一)

(2006-03-15 08:53:32)
分类: 语文ABC
中考“对策” <wbr>(之一)
中考“对策” (之一)
                         余蕾
 

由于年年命中考题的缘故,所以年年都有各种各样用来“对付”我的所谓中考“对策”,“对策”虽不少,见效却不多。舍本而求末的“对策”难免失效。这些年来,“对付”我的人,连我的兴趣爱好、性格特长、新近到过什么地方、最近读过什么书报,甚至我书柜里哪本书插上了标签或卷了边角,都一一关注。以为可以从中发现一点蛛丝马迹,找到“对策”。而每次考完,却总是感叹:又白忙活了。神秘地猜测,和并不神秘的命题,总是阴差阳错地开着玩笑。一位多次参加高考命题的专家曾与我谈起高考命题,他说,每次命完题,就会读到大量研究高考命题规律的文章,连他都觉得新鲜,哪有那么多规律啊。

一年一度,中考又已临近,各种“对策”又将热闹起来。如果要我,一个27中考命题经历,对中考命题内幕熟之又熟的人,换一个角色,来谈谈我的中考“对策”,我一定会茫然:策将安出?此刻,不妨借用武术界“无招胜有招”这样一句话来表达:无策胜有策。那些猜题押宝的“对策”,大多是“策”而不“对”,还真不如不要。

但既有考试,就必有应考之策。应考之策的确定,不能人云亦云,要有科学的判断;不能仅仅追求细微末节,要研究探寻学科的“根”与“本”。只有这样,才能与命题者思维同步,甚至操作同步。有人习惯于打听哪些老师参加命题,于是四处收集他们曾出过的试卷,了解他们的出题风格。其实这并不重要,参加命题的“个人”,是不可能以自己的爱好主宰命题的方向的。方向只有一个,即本学科根据课标精神确定的课题研究的方向。如语文学科,就必须研究“与生活相联系”的课内外衔接,研究有利于开卷的试卷结构和试题内容、形式,以及开卷的答题要求。命题者在命题时必须做这样的思考,应考者如果也这样思考,那就想到一块了。

猜押作文题可能是应考者最感兴趣的一件事了,以为一押就是几十分,如果押中,又有准备的范文可抄,那真可谓左右逢源,岂不妙哉。我以为,猜作文题其实是最不划算而且是最冒风险的事。开卷考试,命题者首先要防备的就是作文抄袭。面对成堆的作文“宝典”,回避写作题材确实不易,于是,命题时就必然要在写作要求上给予一些必要的限制(开卷考试以来,对作文题的命制总是反复进行推敲的,但不是设置审题障碍),再高明的押题,也不可能精确地押到“限制”语上。有时似乎押对了题材,手头又似有可供一抄的备用“范文”,何等兴奋,何等侥幸,谁知洋洋千言抄下来,却与题目要求南辕北辙。2004年,国人对韩国申报“端午节”为他们的文化遗产一事颇为不满,不少学校都准备过有关端午节的文章。当年的中考语文试题突出了文化主题,不少考生一看到似曾相识的几个字眼,就想到了已备的“范文”,于是喜滋滋地照录下来,完全不顾题目所要求的不要简单地选择一个词语,写成类似‘春节记事’……这样的文章”,结果自然是离题千里,归入了末类作文。2005年作文题是《我梦中的小屋》,有考生曾写过居室设计的文章,一看题目,便庆幸早有准备,“小屋”设计的确不错,温馨而浪漫,很有创意,可惜不是题目要求的要写出“那山、那水、那木秀、那花香、那屋净、那鸟鸣……”的“根据材料表现的意境进行合理构思想象”的小屋,也只能得个动笔分了。吃了“早有准备”的亏。更有一些考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准备了不少各种题材的好文章,打开试卷却傻了眼,一篇都用不上,但又舍不得丢弃,于是,苦苦思索如何嫁接,把本不相干的材料,硬贴到文章上去,结果可想而知。阅卷场上,这种因有“充分准备”而吃亏的例子累见不鲜。

失误的“对策”不仅蹩脚,而且坏事。但愿不要再出此下策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