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

(2006-03-14 13:28:10)
分类: 语文教育随笔

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

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

                                        余蕾

 

中考命题后到绍兴旅游,当然首先想到的是去“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看看。由于不知道方向,我们先游了“三味书屋”,后才来到“百草园”,路线是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与迅翁当年走的路线恰好相反。

我原以为“三味书屋”是一个令儿童望而生畏的所在,到了“三味书屋”,我并没有感到那儿有多么不自由,书屋里随意而有致地摆放着几张桌椅,比我们现在看到的小班课桌椅摆放的还要宽松,先生的座椅也在其中。站在书屋里,我似乎听到了先生自我陶醉的诵读声和迅哥儿们人声鼎沸的唱读声,我还似乎看到了小伙伴们偷着乐的活泼的身影。书屋前是小桥流水,我似乎还能听到摇橹声和叫卖声。离书屋不远,斜穿马路就到了“百草园”,也不是我想象的相距“两个世界”的距离。我原以为这是一个“很大的园”,里面一定满是奇花异草和稀鸟珍虫,步入园中,一目了然,园子大约只有一个篮球场大小,但这确确实实是迅哥儿留恋不舍的乐园。就是这一座并不大的百草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奇妙知识和动人故事,产生着无边无际的美好想象和甜蜜回味。

我于是想到了现实中的“三味书屋”和“百草园”。我们的书屋才算得上禁锢,我们虽然不会再去读“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之类难懂的书,但我们却硬是将生动的书读得极枯燥,将并不难懂的文章读得极难懂,将形象鲜活的语言读成了一个个标签和概念,将原本就来自于生活的文章读得远离了生活。鲁迅恋着他的并不大的那座百草园,那里给了他生活知识,给了他启蒙教育。我们的“百草园”要大得多,知识要丰富得多,但我们总是把它与学生隔开,固守着那块四五十平米的天地。让千百万学生,在同一规定的时间,在同一规定的地点,用同一规定的方法,学同一规定的课文,听同一规定的讲析,记同一规定的结论,做同一规定的练习,得同一规定的答案,真让人感到莫名其妙。我不知道新时代的“迅哥儿”们坐在堆满练习册、作业本的课桌前,听老师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所谓“孩子们渴望自由”的主题时有何感想。

在绍兴,我还去了孔乙己的咸亨酒店,去了阿Q的土谷祠,去了祥林嫂淘米的河边,去了双喜们点篙的石桥……就像优秀电影回放一样,鲁迅小说中的那些精彩画面不断闪现。鲁迅留下的小说不多,但皆称文学精品。我想,这离不开产生这些精品的土壤。鲁迅早年远走他乡,他的作品大都以“鲁镇”为背景,应该说是少年鲁迅的“鲁镇生活”给了他写作源泉。于是我想,这三味书屋似乎并未把他与生活隔离开去,要不,就产生不了《孔乙己》、《社戏》、《阿Q正传》、《祝福》……或者即便写了出来,也没有了茴香豆的味,罗汉豆的香;也没有了乌逢船的吱呀声,送灶的爆竹响……我于是又想,鲁迅笔下的那些大人物、中人物、小人物,大约原本就是从“鲁镇”活鲜鲜地走出来的,没有了“鲁镇”,自然没有了鲁迅小说,所以我们看不到鲁迅先生写三峡船工、川江妹子的小说,因为他没有这方土地的生活。

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我一路游来,一路思考,我们的语文教学何不从“三味书屋”走向“百草园”呢?

 

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

 

这是珠海容闳学校学生的作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