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概念少一点,品味多一点

(2006-03-12 11:49:13)
分类: 语文教育随笔

                               概念少一点,品味多一点                                                                                                                                           概念少一点,品味多一点

 

           余蕾

 

常常走进课堂,如学生一般坐在教室里,有时兴奋不已,读过多少遍的课文,在老师的点拨下,还不时感到新鲜,悟出新意,以至于生出想举手发言的冲动;有时则如坐针毡,看着周围的学生也如我一般,一片茫然。同样的课文,教出两样的效果,是值得深思的。

我兴奋,是因为在老师的引导下,我又一次“自我”品味了文章的美情与妙趣,又有了新的发现;我茫然,是因为枯燥的说教,使原本生动的文章变得越来越平淡,而且模糊了我已有的美好的印象。我怀疑这是“概念式教学”的结果。好端端的一篇文章,一到我们手中,就立马变成了“概念”,就必须一条条“落实”,好比食品包装盒上的食品说明,必须条条记住,而食品的滋味,却品味甚少。我们是重“椟”而轻“珠”。有人认为这样落实才叫“到位”,我却不以为然。

语文虽是科学,但它有极强的文学性,一篇篇情辞俱美的课文,是不可以用标准化、概念化的方式进行圈定的。概念不可不用,用概念是为了更好地品读课文,但用得太多,以至于用概念的说教代替了课文品读,那就“珠”“椟”倒置了。常常看到黑板上那一块块精细繁杂的板书,那大括号中的小括号,那大一二三四中的小1234……总觉得像是电脑中的“菜单”,足能让人眼花缭乱。现在时兴课件,电脑容量比黑板大得多,除了更多的概念,还有数不尽的与概念相配的动漫插图,更让人应接不暇。概念多了,品味的机会就少了,按参考书上统一的条款分析得似乎“标准”了,学生自我品读后的独立见解就少了,因为读来读去读不过“标准”条款,恰如孙悟空在如来佛的手板心上跳来跳去,总也跳不出活佛那ABCDE五个手指头。如果少一点概念,多引导学生畅游在课文那精美的字里行间,带着各自的生活体验,去感受语言的美,品味作者的情,我想,这阅读教学就不会枯燥乏味了。

概念说教在古文教学中尤其应该把握分寸。特别是初高中,读古文,大都以考为目的,一开读就必须读出“之乎者也”的各种用法,读出词法句法学上的各种概念。文没读顺口,概念必记一大堆。以有限的古文阅读量,去一一印证浩繁求全的古汉语术语概念,这古文学习还能有生动局面?我想,恐怕我们的古人也未必这样读古文。古人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是古文读的很少很少,却偏偏好求“甚解”,轻读重析,难有会意,还不得不把大量时间用在与术语对照,与概念对号上。于是,我想到了摇头晃脑。古人读诗文叫“吟”,吟者,唱也,唱起来,声情并茂,那是要进入境界的。“口咏其言,心惟其义”,吟着诗文,体会感情,进入意境,自然会情不自禁,抑扬顿挫地摇头晃脑起来。我以为,多营造古文读的情境和气氛,让学生摇头晃脑地吟诵古文,读中品悟,这才是古文教学的正途。

我非常欣赏珠海容闳学校课前的古诗文诵读,这是学校语文教学的一大景观。校园里随处可见良好的古文阅读环境,课堂上每天可听古诗文阅读的琅琅书声。我认为这是古文阅读教学延伸积累的高明之举。我写了一首诗来概括我对该校的印象:“客居南国椰林处,古律今韵尽难读。曲径回廊诗词曲,竹影池水琴棋书。才闻学子吟诵声,又见稚童戏乐图。一园书香一园雅,敢说英才不辈出。宜昌金东方学校最近也自编了一本《国学精读》,学校决定每周拿出一至二节语文课诵读经典诗文,让琅琅读书声回归课堂。

文章的味是通过读品出来的,语文课堂要把“品”的权利还给学生,概念要少一点,再少一点,品味要多一点,再多一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