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捡起来的时髦

(2006-03-11 09:09:32)
分类: 语文教育随笔

                              捡起来的时髦

 

 

黄包车、剃头挑子,这些早年街头流行物,现在纷纷以城雕形象出现在大都市的繁华步行街上,与五颜六色的名车、霓虹迷幻的发廊相互映衬,丝毫不减魅力。过去的物件经过打造捡起来再用,成了一种时髦。

明明是高档西服,胳膊肘上硬添两块补丁;明明是高级牛仔服,偏要挖出两个窟窿,还要抓出几条虚线,不弄出个破旧样誓不罢休。据说这是一女老板想出的高招,她的牛仔服积压成山,而且质量很差,虚边脱线,她索性顺势抓破,结果成为时髦品一售而空。窝窝头,原是贫苦人家的食物,而今却堂而皇之地走进高级食谱。我在北京北海御膳坊品尝过一回,说是慈禧当年品过的“正宗窝头”。这窝头的个头儿绝没有拳头般大,只有大拇指头大小,吃起来没有丁点儿满口钻的难受感,倒似孙悟空品尝人参果,一口一个,直滑下去。与其说是窝头,不如说是一道精制细作的中西合璧的点心。

捡起过去的东西,大概是一种文化上的怀旧情结,本文说不清楚,不去说它。捡起来并非全盘照搬。你把那粗糙干硬的窝窝头供到四五星级档次的御膳坊去,那不砸烂招牌才怪。捡起来,自然需要加工。去粗取精,避短求长,推陈出新,便能使捡起来的故旧之物成为时髦而走进现代生活,唐装和旗袍不是走向世界了么?“妹娃儿要过河”不是让宋祖英唱到“金色大厅”去了么?

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也有许多过去曾经流行,现在捡起来重新处理仍可出新的东西。全盘舍去,实在可惜。我曾写过一篇《不要老念叨丢了什么》,说的是不要苦恋那些应该舍去的,于改革不利的旧习惯旧传统。但泥沙之中未必不含有粒粒闪光的珍珠,何不随手捡起来呢?我常常惋惜,毛笔书法已久违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写毛笔字本是语文教学的分内之事,而现在,我们只能偶尔发现几张学生书写的以“作品”面目出现的并不算高水准的毛笔字,但它在电脑打印件的海洋中反倒显得如此妙趣和时髦。我欣喜于这捡起来的时髦。古诗文教学,重在朗读。正襟危坐,宛若播音员读文件,再标准的语音,又怎能读出诗情文趣?我于是想到了古人的“吟”,为什么不能拿腔拿调,摇头晃脑,如痴如醉地吟呢?我市华清老师指导学生吟“万里雪飘”,就打着手势,将“飘”字拉长,吟出了漫天飞雪的意境。我觉得,古诗文教学中,“吟”比“读”更有声色。吟起来,也是一种时髦。对对子也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有效方法,在过去,文朋诗友相聚,出联相对,既活跃了思维,锻炼了机智,又锤炼了语言。如今的学生,大可不必深究平仄,引据考典,而把它作为启迪智慧和学用语法修辞的实践活动捡起来,也未尝不可。现在,教师的“讲”受到的指责最多。于是谈“讲”色变,该讲也不讲了。我以为,该批评的是照本宣科的讲,繁杂琐细的讲,宣布答案的讲,自己“昏昏”而不能“使人昭昭”的讲,枯燥乏味而不能使人得到真情感染的讲。不好的讲,弃之不足惜,好的讲,捡起来又何妨?我提倡师生“同讲”,就是还“讲”于师,让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能讲、善讲,讲出个性、讲出自信、讲出智慧、讲出灵性。讲得“玲玲如振玉”,讲得“累累如贯珠”。讲则让学生动容,讲则令学生陶醉。为师者,岂有不讲的道理。嘴上功夫快成为过去,过去之后又将成为时髦,何不早早捡起来练练呢?

宜昌金东方学校开展“重拾国粹,吟诗作对”系列语文活动,不是很“时髦”么?一夜之间,校园掀起对对子的热潮,几百幅像模像样的对联在校园争相传看,连身居海外的学生家长也撰联参与活动。

时髦不一定都是以前没有的,过去了的捡起来,经过处理赋予新的内容,不也是时髦的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