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语文教育随笔 |
余
黄包车、剃头挑子,这些早年街头流行物,现在纷纷以城雕形象出现在大都市的繁华步行街上,与五颜六色的名车、霓虹迷幻的发廊相互映衬,丝毫不减魅力。过去的物件经过打造捡起来再用,成了一种时髦。
明明是高档西服,胳膊肘上硬添两块补丁;明明是高级牛仔服,偏要挖出两个窟窿,还要抓出几条虚线,不弄出个破旧样誓不罢休。据说这是一女老板想出的高招,她的牛仔服积压成山,而且质量很差,虚边脱线,她索性顺势抓破,结果成为时髦品一售而空。窝窝头,原是贫苦人家的食物,而今却堂而皇之地走进高级食谱。我在北京北海御膳坊品尝过一回,说是慈禧当年品过的“正宗窝头”。这窝头的个头儿绝没有拳头般大,只有大拇指头大小,吃起来没有丁点儿满口钻的难受感,倒似孙悟空品尝人参果,一口一个,直滑下去。与其说是窝头,不如说是一道精制细作的中西合璧的点心。
捡起过去的东西,大概是一种文化上的怀旧情结,本文说不清楚,不去说它。捡起来并非全盘照搬。你把那粗糙干硬的窝窝头供到四五星级档次的御膳坊去,那不砸烂招牌才怪。捡起来,自然需要加工。去粗取精,避短求长,推陈出新,便能使捡起来的故旧之物成为时髦而走进现代生活,唐装和旗袍不是走向世界了么?“妹娃儿要过河”不是让宋祖英唱到“金色大厅”去了么?
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也有许多过去曾经流行,现在捡起来重新处理仍可出新的东西。全盘舍去,实在可惜。我曾写过一篇《不要老念叨丢了什么》,说的是不要苦恋那些应该舍去的,于改革不利的旧习惯旧传统。但泥沙之中未必不含有粒粒闪光的珍珠,何不随手捡起来呢?我常常惋惜,毛笔书法已久违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写毛笔字本是语文教学的分内之事,而现在,我们只能偶尔发现几张学生书写的以“作品”面目出现的并不算高水准的毛笔字,但它在电脑打印件的海洋中反倒显得如此妙趣和时髦。我欣喜于这捡起来的时髦。古诗文教学,重在朗读。正襟危坐,宛若播音员读文件,再标准的语音,又怎能读出诗情文趣?我于是想到了古人的“吟”,为什么不能拿腔拿调,摇头晃脑,如痴如醉地吟呢?我市
宜昌金东方学校开展“重拾国粹,吟诗作对”系列语文活动,不是很“时髦”么?一夜之间,校园掀起对对子的热潮,几百幅像模像样的对联在校园争相传看,连身居海外的学生家长也撰联参与活动。
时髦不一定都是以前没有的,过去了的捡起来,经过处理赋予新的内容,不也是时髦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