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提问:北京大学行政管理硕士生培养方案!】

(2009-07-25 23:24:37)
标签:

教育

研究生

培养方案

北京大学

分类: 【学术文章】

【提问:北京大学行政管理硕士生培养方案!】  

这几天仔细研究了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09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方案”请链接:http://www.sg.pku.edu.cn/programs/GraduateEducation1.asp?id=78

 

研究这个“培养方案”之后,有六个问题需要讨论。

 

     第一,培养目标是什么?

既然是一个培养“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方案”,即生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人力资本的“生产方案”,那么培养或生产的“目标”是什么?计划要出品一种什么类型、质量和用途的人力资本?在这份“培养方案”中没有明确说明。但在“专业概况”中可以找到具有类似“培养目标”功能的表述:……“面向党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管理的实际需要,培养一流的中高层党政领导人才,面向国家重点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教学研究实际,培养一流的教授与专家”。如果这可以看作是“培养目标”,那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第一个“面向”的对象“党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几乎可以包括中国所有的组织类型。为中国几乎所有的组织培养“一流的中高层党政领导人才”是否具有可能性?培养的只是“硕士学位”获得者,任职一般从科员或助理开始,有多少人能够进入“中高层”党政领导岗位?“中高层党政领导人才”,5年、10年或20职业生涯之后的可能性,还是毕业时的现实性目标?

第二个“面向”的对象是“国家重点高校与科研院所”,至少覆盖了国家所有985工程”和“211过程”高等学校以及重点的科研院所。计划为这些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组织“培养一流的教授与专家”。近五年来以及今后五年之内,有硕士研究生能够进入“国家重点高校与科研院所”从事一线教学科研工作吗?如果没有从事一线专业工作的机会,如何能够成为“教授与专家”?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仅用两年的时间,就能够培养出“一流的教授与专家”?“一流的教授与专家”是否也应该是20年、30年之后的一种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的目标?

第二,“行政管理”的 “专业方向”符合逻辑吗?

行政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二级学科。研究客体应该是公共部门中的“行政问题”,准确而言,是“行政管理问题”,重点应该在“管理”。不然,就应该称为“行政学”专业而不应该是“行政管理”专业。“行政学理论与方法”和“公共经济学”作为“行政管理”的专业方向是否具有逻辑性?传统的“行政学”,应该不同于现代的“行政管理学”。“公共经济学”是经济学而不是管理学,这是基本常识。“公共经济学”是否应该作为行政管理专业分析工具性质的基础课程,而不应该是一个专业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方向是否有越界之嫌?在“行政管理”之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称为“行政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否更符合逻辑?学科是有范围的。在一定的范围内利用一定的范式观察、思考、分析、归纳、演绎,才可能获得有价值的认识。学科范围的界定需要遵循一定的逻辑。违背逻辑的活动不可能获得持久的价值与意义。

第三,“研究主题”与“专业方向”有何区别?

在“专业概况”中首先介绍本专业有“行政学理论与方法”、“当代中国政府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经济学”等“研究主题”,在同一段内又谈到本专业拥有行政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公共经济学研究、人力资源研究、中国政府管理研究等4个研究方向”。从内容看,“研究主题”与“专业方向”基本没有区别。既然没有区别,即“专业方向”就是所要“研究”的“主题”,那为什么要重复表述?

第四,“公共经济学”专业方向如何实现其“特色”?

在“培养方案”中谈到“公共经济学”的“内容”。同时表明本方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应用性等特色”。这个“特色”如何实现?从“内容”来看,基本集中在“公共经济”范畴,没有提到可以综合、交叉的其他客体。没有“公共经济”以外其他客体,与谁交叉?和什么综合?如何在强调基础性、理论性中,保证应用性?此外,还需要讨论的是,专业方向为“公共经济学”,但在所开设的课程中只有一门与经济学有关——专业限选课“政府经济学专题研究”。“政府经济学”等同于“公共经济学”?即使二者内容一致,只提供一门3学分的课程,如何能够形成一个“公共经济学”的专业研究方向?

第五,“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专业方向的学科背景是什么?

在“培养方案”中介绍“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专业方向的“特色”,是追求“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要“坚持以政治学、行政学与经济学为学科背景,实行多学科交叉研究……”“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其“学科背景”是“政治学、行政学与经济学”吗?“政治学、行政学”怎么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学科背景?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最开始的也是迄今为止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企业组织内部工作人员的规划、获取、使用、激励和开发等问题。之后,随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岗位竞争的加剧和使用成本的提高,才逐步出现了针对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无论私人部门还是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学,其学科背景都主要是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以及法学。

经济学提供成本-收益、竞争机制和价格制度、效率和效果等概念框架。人力资源管理学本来就是管理学的分支学科,以管理学为基础。人力资源是由人的力量所发挥的作用所形成的资源,人是有心理活动的高级生命体。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对于如何发挥人的能动作用的管理,认识并运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研究成果——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有助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在法制化的社会,围绕着人力资源的获取、使用和收益等问题所发生的权利与义务关系,需要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加以调整。这是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学科,需要借助于法学或者具体到劳动法学概念、理论和方法的原因。

第六,“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专业方向的学生能够得到什么样的训练?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作为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的一个“专业方向”,是否应该提供一系列的“专业”训练,才能够称其为一个“方向”?研究生的训练或培养主要来源于开设的课程。在“培养方案”中,只有一门3学分的专业限选课《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专题研究》,其他课程均与人力资源管理无关,这如何保证专业训练的充分性?尽管按照规定可以在任选课中选择3门课程,但是所选课程与专业方向的相关性和适应性,是否会打上折扣?

还有其他问题,这里不再继续讨论。以上问题属于商榷性质,没有作价值判断。在本章的问题诊断部分,将运用管理咨询的方法,对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判断和分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