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清华大学公共管理硕士生培养方案】
(2009-07-29 09:53:37)
标签:
公共管理硕士生培养方案清华大学教育 |
分类: 【学术文章】 |
【提问:清华大学公共管理硕士生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链接:http://www.sppm.tsinghua.edu.cn/xwjy/sss/ssspy/pyfa/26efe489221b443501223a44
提问:
对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这份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也有几个问题需要讨论。讨论中尽可能不涉及价值判断问题。主要目的是深化了解,加深认识。
首先,培养目标是否符合市场需求?
“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分析方法及技术,从事公共管理研究和公共政策分析的专业人才。”这里有疑问,近五年来以及今后五年之内,接受两年制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获得学位之后有多少人实际从事或可能从事“公共管理研究和政策分析”工作?
就中国目前就业市场而言,对“公共管理研究和公共政策分析专业人才”的需求岗位在哪些部门或组织?应该主要是高等学校从事公共管理教学与研究的院(系)、省市级以上党政机关政策研究室和公共管理研究机构。调查发现,除了高等学校公共管理专业对“公共管理研究和政策分析”人才有较大需求外,其他机构的需求很少。而且,这些机构对公共管理研究人才的需求,一般要求获得博士学位。录用硕士研究生从事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其次,学科基础课程的必修要求是否合理?
“培养方案”规定研究生须获得学科基础课程18学分。方案中只提供了6门课程,每门课程3学分,这意味着所有学生都必须选修。这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如果有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已经学习《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或《公共政策分析》,还必须选修规定的这些基础课程吗?如何区分本科阶段的经济学和研究生阶段的经济学?如果开设研究生程度的经济学课程,其他本科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能够接受吗?
还有,如果研究生本科阶段为社会科学专业,已经掌握并实践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还需要必修《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这门课程吗?这门课程对于本科阶段非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可能很有必要,但对于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是否还同样有价值呢?
学科基础课程的必修范围是否应该缩小,将其中的基础课程改为选修?学科基础课程中是否应该强调分析工具的提供,让学生重点掌握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而不是学习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否应该是本科阶段而不是研究生阶段的重点?
第三,对学科专业课程的学习要求是否偏低?
“培养方案”中为研究生提供了近30门课程,每门课程3学分。但是,只要求研究生学修两门获得6学分即可。是否要求太低?设计中允许学生选修两门以上课程,但时间有限,多选择课程的可能性并不大。规定学制两年,而且要求学位论文“实际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这样最多只有一学年,两个学期,可以用于课程学习。其中,公共必修课和学科基础课有8门要学习,还有“必修环节”要求,学习学科专业课的时间就很难增加。如果学科专业课的学习时间有限,如何体现研究生培养的学科和专业的差异性?
最后,“文献综述”是否应该纳入“选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