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次回味奥斯汀《理智与情感》

(2010-04-28 14:39:22)
标签:

简奥斯汀

理智与情感

文化

分类: 童话故事

历史总惊人相似,越来越觉得中国女性命运,开始向19世纪的奥斯汀笔下大踏步倒退,便翻出曾经的一篇笔记。

 

再次回味奥斯汀《理智与情感》

    

虽然有人批评说,比起行文游刃有余、才华横溢的其余作品,《理智与情感》似乎显得缺乏机锋与睿智。但奥斯汀的六部作品中,我最爱这部。最讨厌的是《曼斯菲尔德庄园》,我一向爱憎分明。

 

回归正题。

 

若要幸福,更需要理智,还是情感?永恒命题。

 

首先,是理智,正如小说标题的顺序。因为它的出发点是现实,而现实是小说的骨骼,无法逃脱的背景。

 

现实里所要面对的,首当其冲便是物质基础,这是决定主人公命运走向的条件。达什伍德夫妇关于财产的一番互动交流,让埃莉诺与玛丽安失去了美满婚姻的一部分保证,而且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她们终于成为除了教养一无所有的女子,必须要寻觅到有钱的绅士方可获得幸福。

 

这是奥斯丁一贯坚持的金钱与爱情水乳交融的婚姻理念,且伴随着名句“没有爱情的婚姻是可怕的——但是小心,千万别爱上穷人!”埃莉诺与玛丽安从此踏上千折百转的逐爱路,所幸,她们的选择都在范围之内,即使叛逆,现代感的玛丽安也从未对马车夫一类的下层阶级感兴趣过。

 

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倒比如今行说不一简单许多,至少婚姻从一开始就是现实的,金钱是绝对的配套产物,这和你曾经阅读过多少纯美爱情伤怀小说毫无关系。

 

就是露西因为爱德华被剥夺了遗产继承权后,而令嫁他人,似乎也没受到过多指责,“没出几个月,他们倒赢得了费拉斯太太的欢心与宠爱。露西的自私与精明,最初使罗伯特陷入窘境,后来又为他摆脱窘境立下了汗马功劳。”

 

奥斯丁对于这种瞄准金钱的婚姻虽然讥讽,但却并未仇恨到,要去设置个悲惨的结局以宣泄愤怒,比起《曼斯菲尔德庄园》里范妮母亲生活状况的描写,奥斯丁对露西的评价似乎还带有些积极意味。“对于自身利益,只要刻意追求,锲而不舍,不管表面上看来有多大阻力,都会取得圆满成功,除了要牺牲时间和良心之外,别无其他代价。”这和奥斯丁的另一句名言"结婚为钱是错误的,而结婚得不到钱则是愚蠢的"一脉相承。

 

而现实的大放异彩还是在玛丽安的结局上,之前真心付出,并没有得到一个真心回报,威洛比抛弃了她,原因很简单,为了金钱。这将玛丽安往现实的路途上拉,很快她“在强烈尊重和深厚友谊高于情感的情况下,甘愿另嫁他人”,而后“整个身心全都献给了丈夫,就像从前对威洛比一样”。

 

奥斯丁用大量笔墨记述着玛丽安与威洛比的感情,从相识,相恋,又到失恋,然后为此痛苦无比。只在最后一页纸上,讲了玛丽安匆匆反省,便放弃了“恋爱只有一次,再次恋爱即是罪孽,即不可饶恕”的坚信格言,嫁给原本不屑一顾的布兰顿,并过上幸福生活。这不禁让人怀疑玛丽安是真正的体会了爱情的真谛,摆脱了过剩的情感,拥有了理智,还是仅为现实的选择,甚至可以说是对现实的妥协。

 

有趣的是,对现实一向采取妥协姿态的埃莉诺,最后竟意外收获了理想中的境遇。这倒像是无为,却无所不为。

 

有人说,奥斯丁根本不懂得爱情,她充其量只是调过情,或者关于埃莉诺的叙述可以作为这点的佐证。真的很难体会到埃莉诺炙热的爱,不然她至少应该对以往的伤怀进行适当控诉,即使她是理智的代言,即使“她为自己最甜美的希望完全破灭而痛苦之极后仅两个小时,就同她们一起吃饭,从妹妹们的表情中谁也看不出埃莉诺正在为那重重障碍必然迫使她与心爱的人永远分离而暗自悲哀”。但,静水流深,压抑得越久,必然爆发得更猛烈与彻底。

 

但,没有发生,埃莉诺只是“见他体面地解除了过去的婚约,见他当即从解约中获得益处”,而后“心里百感交集,难以平静”,“需要经过几个小时才能平静下来”。虽然若要深究,爱德华的人品有诸多漏洞,并非“自己的行为无可挑剔”。

 

也许,奥斯丁笔下的女性对较真平等观念没有兴趣,不过与其说她们屈从现实,不如说她们比女权主义者更懂得现实,因此埃莉诺根本无需做出与影响现实发展无关的举动,她甚至可以比露西做得更自然,更不假思索。

 

当然,在一个女性无法经济独立的社会中,在一个女性必须依靠婚姻来获得幸福的社会中,一切以“结婚”为中心,以“结婚”为直接目标,压抑情感,找一个理想的结婚对象,有时也是无奈之举。

 

然而,我们却不能将一切都归结于男权社会,禁锢的制度,起更大因素的是人性,历史上进展最缓慢的东西。玛丽安最大的错误,并非感情张扬,而是选错了对象,重情重义与朝三暮四的人,贯穿在任何时代。理智最该发挥作用的地方,是选择,可惜,这里埃莉诺也没用上。

 

再看小说鲜活的血肉,理想,它是必然性现实之外的偶然因素,也是主人公情节发展的推动力。由于它的存在,埃莉诺与爱德华可以峰回路转,而玛丽安亦不需要为曾经的天真举动付出太沉重的代价。

 

其中贯穿了两个有趣的线索,首先是众人的君子协定,任何一个人即便对另一个人有相当厌恶的看法,也会节制的将话题隐忍,即使预示到此番举动可能会对自己,或至亲至爱之人产生严重影响,不到万不得已,也不愿吐露。

 

例如,当威洛比离开巴登庄园后,埃莉诺另有发现,甚至对母亲说:“我是喜爱威骆比的,真心喜爱他;怀疑他靠不住,对你是痛苦的,对我也同样不好受。我的怀疑是不自觉的我不会任其发展下去。我承认他今天早上态度失常,确实把我吓着了。”但玛丽安进来后,她就巧妙地转换了话题,连句暗示也不再提及。

而对于威洛比的人品,显然更有发言权的是布兰顿,不过他只是三缄其口,眼睁睁看着心爱的玛丽安跳进火坑,而后才出手相救。

 

的确,奥斯丁的作品时时刻刻充斥着节制与自律,如果一个年轻的小姐因情绪波动而哭泣,此类行动决不会在客厅里当着男士的面发生,她会快走几步,到另一个房间去,关上门来释放自己的情感。

 

也正因为此,玛丽安的失恋只能由自己埋单,尽管之后“埃莉诺决心不仅要通过自己的观察或者别人提供的情况来弄清楚他性格完全新的一方面,而且要热切的关注他对妹妹的态度…要是她的观察结果不利,她决定无论如何要使妹妹清醒过来…”,但似乎已错过了最好的时机,亡羊补牢,晚矣。

 

而关于埃莉诺为露西保密之约定,则更为“君子”,虽然她心里清楚“话倒说得全都很动听,但是我们谁都骗了谁”,但却真的没有跟任何人提起。或者,这是她小说中唯一一个宣泄感情的突破口,能够找到理由嫉妒,质问,表白,卸下一贯理智的面具,去得到一些支持与安慰,但她居然轻易的隐忍放弃了。还好最后美德有报,露西转投他人怀抱,不然埃莉诺便要守着这个承诺,在爱德华的婚礼上抑郁终生了。

 

当然,小说中也有“小人”存在,不过出乎意料,竟无一人落井下石,风度尽失。如以打听他人隐私为乐趣的詹宁斯太太,在玛丽安病重时,却表示“只要玛丽安病情依旧,她决不离开克利夫兰庄园半步,是她把玛丽安带了出来,她就要尽她母亲的责,亲自照料她。”而令人不耻的威洛比,竟也在之后的岁月“一直对玛丽安怀有明显的敬恋之情,使他对降临到她头上的每件事都深感兴趣,使他暗中把她视为女人中十全十美的典范”。

 

他们都遵守着奥斯丁的“君子协定”,以至于无一真正的龌龊不堪,当然,这些情节足够理想,即使在绅士频出的十九世纪英国也不怎么可能,只能说,奥斯丁的灵魂底色很善良。

 

这也是贯穿小说的第二个有趣线索,即善良有报原则,这里善良的涵义,不一定是单纯,而是指从未故意去伤害谁,即使不经意让他人受到了伤害,也并非出自本意。

 

“理想女性”埃莉诺,“柔情绅士”布兰顿自然是善良典范,而玛丽安虽然与威洛比的恋情刺激了布兰顿,爱德华与露西的婚约使埃莉诺几近绝望,但他们都属无意,于是也在无形中被谅解。关于结局,虽然彼此都不曾辛苦的追求过,但却奇迹般的姻缘天定,只被动的承受,便获取了幸福。

 

试想,若是露西坚持婚约,或者威洛比没有负心离去,那么以埃莉诺与布兰顿的一味屈从,爱德华的懦弱无力,又怎样去赢取爱情机会?

 

果然是善良有报。当然,并非也可以说理智有报,因为如此行为是否真的可以称之为理智,值得怀疑。

 

而不够善良的范妮和威洛比得到了些不愉快,却并非致命性的,再归结于奥斯丁的善良,或者善良有报,不善却未必有报。

 

这句话再次让小说回归现实,毕竟因果报应没那么简单,想起十七岁的玛丽安说过的话,“我阅历越深,越是相信我将永远碰不上我能真心爱的人。我要求得太多了!”实际上,的确阅历越深,便越难以碰上真心爱的人,玛丽安的前半句正确无误,只是并非要求得太多,而是看清楚了现实与理想之间,有多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