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印象:那些让我纠结的西方童话故事

标签:
格林安徒生王尔德六一儿童节校园 |
分类: 童话故事 |
接触童话时,还是学龄前儿童,启蒙教材是一本《格林童话》,格林兄弟的确比较热爱生活,他们搜集整理的故事,善良得到报答,勤奋得到收获,美丽的梦想遍地开花。
不知哪天,谁带来一本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就够让我伤怀了,不过欣慰的是,小女孩还是跟最亲爱的祖母一起上了天堂,可能是小时候被《聊斋》给吓怕了,觉得天堂这个地界怎么着也比地狱强。
可到了《海的女儿》,我真的完全不能接受,现在也没完全接受。好端端的人鱼公主,为了个傻帽男人,居然没了舌头,后来连命都没了,成了海上的泡沫。
有人安慰我,说最后她得到了人的灵魂,可我依然纠结,她的付出和得到太不成正比了。小时候尚且觉得如此,现在就更别说了,灵魂值什么,不过是现代大多人巴不得摒弃的物件。
貌似还有《红鞋子》这个故事,让我差点儿崩溃,一个小姑娘不过是想要个红鞋子,至于最后连双腿都要砍吗?那如果要房要车要存款的女孩,是不是整个人都直接做馅儿了。总之,无论安徒生出于对宗教的敬重,或者对虚荣的控诉,设计这个故事,我依旧认为实在是太没人文关怀气息了。
这两个故事让人产生失望情绪,是一定的。比如《海的女儿》里的邻国公主,随随便便,轻轻松松,就把人鱼公主豁出命去拼的王子绑在身边儿了。《红舞鞋》里一孤单女孩,只奢望那么一点,便是越出了做人的分寸。
想起李碧华在《胭脂扣》里说的那句话,这便是人生:即便使出浑身解数,结果也由天定。有些人还未下台,已经累垮了;有些人巴望闭幕,无端拥有过分的余地。
安徒生在每一个美丽梦幻后面告诉我们:欢乐都要付出代价,美好都存留着遗憾。
曾经看到过有人这样形容格林与安徒生:格林是早春林中的一层浅浅的白雪,温和地掩饰着疮痍的地面,善意地滋润着初生的芽苗儿;安徒生则是大雪过后的那个晴天,冷静地掀起了遮遮掩掩的面纱,不粉饰也不夸张地叙述着雪层下发生着的生生死死,以童话剖析着世界的真实。
很多人觉得精辟,其实,我觉得在形容安徒生方面,多少有些言过其实。安徒生童话,除了让我纠结的少数几个外,大多是温暖的,比如《丑小鸭》,《拇指姑娘》,《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等等。
要说起,用童话剖析世界的真实,我推崇王尔德童话。就是王尔德这个人,我对他的感情太过复杂,他简直毁了我在童年时光对童话这个词的美好感情。
《快乐王子》里善良的王子为了帮助穷人,一点一点失去了自己的所有,还有那只让我至今都不能去想的,死在快乐王子身边的燕子。最后呢,市长将快乐王子的塑像扔掉,换上了自己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某些时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还不如贪污腐败个人崇拜?
《西班牙公主的生日》里小矮人为了公主红颜一乐,倾尽所有,最后发现真相心碎而死,公主却毫不领情,抱怨了句,便没心没肺的跑开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不爱你的人,你活着是错,死了是错,为爱痴狂,不过是当一把小丑,博众人一乐。
《夜莺与玫瑰》里,夜莺为了寻求最美的红玫瑰,献出了生命,女孩却嫌那是廉价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人喜欢红玫瑰,是因为它比路边的野花贵,如果换成金子做的玫瑰,没准儿她会更喜欢。
我实在无法写下去了,《渔夫和他的灵魂》,《巨人的花园》,《星孩》,《少年国王》等,每每想到都纠结得不行。
真的建议在孩子大一点儿后,再去阅读王尔德童话,不然真是钻到牛角尖里,怎么也想不通。其实,这些童话,不过是披了童话外衣的现实主义作品。
就说到这儿吧,祝大家六一节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