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眼光
(2012-09-04 22:48:51)
标签:
红肚兜儿专栏休闲杂志艺术的眼光杂谈 |
分类: 随笔 |
艺术的眼光
——本文已刊发于《休闲》2012年8月
欣赏一件艺术品,需要眼光。僻如一幅画,全篇淡黄色的底,只在右下角画着几个小方块。一些看到的人赞叹不绝,说很美,有意境。我却觉得那就是一块地板砖。虽说欣赏艺术是各花入各眼,不同的人看的角度不同,引发的感觉也不同,但没能滋生出更高雅的观后感,还是很纳闷——明明别人都可以看得如痴如醉。
艺术是一件高深莫测的事,对一个品味通俗易懂的人来说,要彻头彻尾地爱上,必得经某位高人做个开颅手术,把负责欣赏艺术的那根神经重新搭建一下。
曾听人介绍一位水墨画大师,说他的画技已达到出神入话的境界,随手在白纸上画一条横线,都极美。愚顿的人思来想去也不明白,怎么一条横线就能极美呢?如果看的人事先不知是大师手笔,也一样会觉得极美么?如同获过格莱美大奖的著名美国小提琴家约书亚.贝尔,他打扮成流浪汉的模样在地铁站演奏,43分钟,1097名过路者,只有7个人停下欣赏他的演奏。
那么,只能说人的欣赏水平太过善变,一定要在某些特殊时刻或场合,小宇宙忽然爆发,整个人脱胎换骨,出落成一个懂艺术的行家。
有次去看一个乐队演出,方言演唱,咿咿呀呀,完全听不懂,曲调又十分怪异,听着听着就开始不耐烦,低声抱怨,“这唱得啥,怪声怪调,一点儿都不好听……”恰巧,身边的朋友正摇头晃脑地魂游音乐奇境,听到我的话,大惑不解,说,“不好听吗?你有没有仔细听?他们的音乐多美啊。”我想他的潜台词是,这么好的东西你都不会欣赏,懂艺术伐?后来,为了提升我的欣赏水平,他专门送一张乐队的专辑给我。可是,仍觉不出好听,听过一次之后就放进CD架,从此打入冷宫。
还有一位朋友,收藏紫砂茶具。一次在他家喝茶,手没拿稳,差点儿把个紫砂杯摔到地上,这位朋友吓得一哆嗦,额头上汗都冒出来了。反倒是险些酿了大祸的人不以为然,一个小杯茶噻,要不要这么紧张?然而,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小壶小杯,是他的艺术品,是他的嗜好与宠儿,他懂得它们,惺惺相惜。他说,同样的茶在不同的杯里喝出的味道也不同。我不信,挨个试喝,竟真的不同,这下对他的艺术品肃然起敬,有了确凿的味觉证据,就算不懂紫砂,也仿佛洞悉了一些艺术奥秘。
然而,有一些艺术品,好与不好,没有证据,无从说起,评价标准感性无比,有人觉得美伦美奂,是惊世之作;有人则看不出所以然,在他眼中,那不过废品一块。于是,对一件艺术品的评价成为一种诡异的行为,别人都说好,你说坏,显得没品味;而但凡别人都说好,你便说好,也显得没品味。
微博上有句话说,“你可以一边爱巴赫一边跳拉丁,一边哼香颂一边听昆曲,这就是自由。”欣赏艺术品的时候,也需要这么一点儿自由。当我觉得一幅画像地板砖的时候,并不说明它不美或不够艺术。
——我喜欢的艺术品只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好看,二是看得懂。
——本文已刊发于《休闲》201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