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

标签:
杂谈健康教育文化昆山 |
分类: 我的学习 |
基本概念
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55a0413787e7e3b4.jpg
其实,这种状态在心理学上被称作心流(flow),亦可称之为福乐、沉浸、神驰、化境。心理学家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将心流定义为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
通俗点讲,心流就是人们全身心投入某件事的一种心理状态,如自媒体人在写稿时、程序员在敲代码时、设计师在做图时等都可以产生心流,而人们处于这种情境时,往往不愿被打扰,即抗拒中断。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产生原理
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f78c30b1b46a497a.jpg
但最重要的一点是挑战与技能的匹配,也就是说心流的产生是依赖于个人能力与这个事件挑战难度的匹配。(是不是说的踮着脚摘苹果的理论呢)
自身技巧水平较高时:
当挑战水平也较高,我们就比较容易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进入心流(Folw);挑战水平中等,我们则会感觉到对此事有“掌控感”(Control);而挑战水平较低,我们做起来会感到放松(Relaxation),显得毫无压力。
自身技巧水平中等时:
面对挑战水平较高的事情,我们则会被“被唤醒”(Arousal),有兴奋感、紧张感,会被激励,向心流状态迈进;可面对挑战水平较低的事情,我们就会觉得太无聊(Boredom)。
自身技巧水平较低时:
面对挑战水平中偏高的事情,我们就会对这件事感到不同程度的担忧、焦虑(Anxiery,Worry);面临挑战水平较低的事情,我们就会对这件事感到无聊,同时又做不好这件事,很容易让我们陷入一种“彻底的无感(Apathy)”里。
技能方法
1.
去尝试更多的事情。
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72cf5b64688e30a4.jpg正如
2. 设立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并主动寻找反馈。
当目标越明确时,人们对于自己能否胜任就越清晰,也越能够专注地努力,而不会左顾右盼、犹豫拖延。而寻找反馈,能够帮助人们根据反馈做出及时的调整,避免反复碰壁而消耗热情与精力。
3. 另外,在完成某一项具体的任务时,以下的小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运用技巧)
拆分任务,清除杂念。将一个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具体的子任务,并为子任务分配时间,形成进度清单。在每次开始一项任务时,对照清单,明确自己目前的进展。这样也能帮助我们清除杂念——因为我们只需按着进度走即可,无需多想,只要把事情做了就好。
减少外界的干扰。处于心流状态的人是不愿被人打扰的,容易造成干扰的环境也很难让自己进入到心流状态,所以需要了解哪些东西容易对自己造成干扰,并提前阻止,例如将手机调至静音模式、找一个相对封闭安静的空间等。
深呼吸、白噪音、轻音乐、或者冥想等都被认为是很好的准备工作,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进入状态。最后,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心流”更多时候是一种在回溯中才能被意识到的状态,而这正是因为如此,处于心流中的人,是投入而忘我的,甚至丧失了对自我意识、感官,乃至对周围时空的觉察力,当然这也因人而异。
所以,当我们太过刻意地想要去寻找心流时,可能不仅会破坏随时出现的心流,还会适得其反。从热爱到投入,从投入到忘我,此乃心流的基础核心。所以有时候,忘记自己,就跟看见自己一样那么重要
行为特征
活动特征
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75eec814a97f9558.jpg心理学家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定义心流为一种将个体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某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米哈里齐克森提出使心流发生的活动有以下特征:
1.我们倾向去从事的活动。2.我们会专注一致的活动。3.有清楚目标的活动。4.有立即回馈的活动。5.我们对这项活动有主控感。6.在从事活动时我们的忧虑感消失。7.主观的时间感改变--例如可以从事很长 的时间而不感觉时间的消逝。8.不断优化的障碍,我们对于所从事的活动是力所能及的,且具有一定挑战的,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练习来增加完成障碍的能力。
以上项目不必同时全部存在才能使心流产生。但米哈里齐克森也提出一些方式使得一群人可以在一起工作使得每个个体都能达到心流的状态。
群体特征
这种工作群体的特征包括了:
1.创意的空间排列。2.游戏场的设计。3.平行而有组织的聚焦。4.目标群组聚焦。5.现存某项工作的改善(原型化)。6.以视觉化增进效能。7.参与者的差别是随机的。
主要活动
1.棋类活动
2.篮球
3.双人舞
4.攀岩
5.编程
6.认真专注地进行任意一种活动
应用领域
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可能是第一个将心流的概念提出并以科学方法加以探讨的西方科学家,不过他并非第一个注意到心流现象或发展出心流技法的人。
超过二千五百年的时间里,东方精神传统实践家--如佛教家及道教家运用心流技法为其发展精神力的重要技法。日本禅宗使用心流来决定其表现形式。在佛教圈中,心流早已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辞。
在教育领域中,"过度学习"似是心流的一项重要因素--至少在技术层面是如此。同时,许多现代运动员也在运动中经历心流,他们称此经验为"在心流区"中。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心流的概念已广为东西科学家、精神大师及运动员所共同认识,只有齐克森米哈里将心流的概念应用到改善西方文化构成(如游戏场设计)的领域中。东方精神实践家曾发展出一套完整的心流理论来促成精神力及个人之发展与自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