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学校声誉”指标体系的探讨

(2006-03-20 13:09:27)
分类: 中国大学排行榜评价委员会
    蔡言厚 蔡莉
    摘要
    “学校声誉”排名已成为我国大陆大学排行榜的评价指标之一,但目前进行的“学校声誉”排名不符合中国国情,其实质就是“社会声誉”排名。符合中国国情的“学校声誉”包括“社会声誉”、“学术声誉”、“国家声誉”三个方面。本文选取2004年在网大,中国校友会和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三家评价机构的学校综合排名中,进入前50名的并集,共有65所大学为标本,进行学校声誉排名研究,并给出2004年中国大陆50强“学校声誉”排行榜。
    关键词: 中国国情 学校声誉 指标体系
    作者:蔡言厚(1937—— ),男,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评价,中南大学高教所(长沙 410083)
    蔡 莉(1969——),女,北京大学硕士,北京科技信息大学外语系讲师(北京 100085)
    一、 目前所进行的“学校声誉”排名不符合中国国情
    自1999年网大开展大学排行榜进行“学校声誉”排名以来,至2004年底止,已有5家评价机构对大学进行了“学校声誉”调查并排名,其中两家只进行了“学校声誉”调查排名,三家既进行了“学校声誉”调查排名,又同时发布学校综合排名。从三家既进行“学校声誉”排名又进行学校综合排名的结果看,声誉排名与综合排名的一致性相差甚远。
    为了研究的方便,笔者选取2004年在网大、中国校友会和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三家评价机构的学校综合排名中,进入前50名的大学并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除外)共65所〔1- 3〕。这65所大学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南大学、厦门大学、东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兰州大学、重庆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湖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西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石油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云南大学、苏州大学、上海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郑州大学、河海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央音乐学院。
    将这65所大学2004年在网大、中国校友会、中国青年报社和搜狐[4-5]四家评价机构发布的“学校声誉”平均位次排名与网大、中国校友会、中国青年报社和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学所四家评价机构发布的“学校综合”排名平均位次排名之差,以及上述评价机构对应的“学校声誉”排名与“学校综合”排名之差按<±5的学校数,≤±10、≥±5的学校数,>±10的学校数列入表1。
    表1 65所大学在不同评价机构中声誉排名——综合排名之差比较表
    一致性状况评价机构名称 <±5 ≤±10、≥±5 >±10
    学校数 % 学校数 % 学校数 %
    2004年四家评价机构学校声誉平均位次排名—综合平均位次排名之差 34 52 20 31 11 17
    2004年网大学校声誉排名—综合排名之差 31 48 18 28 16 24
    2004年中国校友会学校声誉排名—综合排名之差 32 49 17 26 16 25
    2004年中国青报社学校声誉排名—综合排名之差 16 25 13 20 36 55
    2004年搜狐学校声誉排名—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学所综合排名之差 14 22 9 14 42 64
    假定同一年度多机构发布的“学校声誉”平均位次排名与“学校综合”平均位次排名、同一机构和不同机构发布的“学校声誉”排名与“学校综合”排名,其差<±5为一致性好,≥±5、≤±10为一致性差,>±10为一致性不好的话,那么,从表1可以看出:2004年四家评价机构“学校声誉”平均位次排名与“学校综合”平均位次排名之差,网大“学校声誉”排名与“学校综合”排名之差,中国校友会“学校声誉”排名与“学校综合”排名之差,中国青年报社“学校声誉”排名与“学校综合”排名之差,搜狐的“学校声誉”排名与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学所的“学校综合”排名之差<±5的大学数分别是34所(52%)、31所(48%)、32所(49%)、16所(25%)、14所(22%);≥±5、≤±10的大学数分别是:20所(31%)、18所(28%)、17所(26%)、13所(20%)、10所(14%);>±10的大学数分别是:11所(17%)、16所(24%)、16所(25%)、36所(55%)、42所(64%)。也就是说,“学校声誉”排名与“学校综合”排名的一致性较差。最差的是搜狐与中国管理科学院科学学所,其次是中国青年报社。
    影响学校声誉的因素很多,就学校本身而论,诸如一个学校成立的时间,一个学校校长的知名度,一个学校拥有或培养出的知名人士,一个学校拥有的重大成果,一个学校校名的变更,一个学校是否合并新的学校,等等;就评价机构而言,与调查方法、调查时间、采样样本量及分布行业和地域、问卷调查的回收率有关。但影响“学校声誉”调查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结合中国国情所致。
    二、 符合中国国情的“学校声誉”指标体系的构建
    什么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国情呢?中国高等教育的国情有如下几个方面:1.高等学校是国家设立的,由国家兴办。学校没有自主权,学校校长是政府任命或委派的,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由国家统一安排,包括教学大纲、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招生,以前还包括分配等;2.在上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进行了两次大的调整。50年代那次调整出于经济建设和学习苏联的需要,人为地把一些综合性的大学按专业进行重新组合,充实或组建了一批新大学。90年代那次调整是为了适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在政府指导和各个学校自愿组合的原则下,将单科学校合并成多科或综合性大学。这两次大的调整,使不少学校名不符实:有的学校有名无实,有的学校有实无名;3.几十年计划经济的封闭性影响仍然存在,使大多数以行业冠名的学校不易被人们了解;4.不少学校的隶属关系经常变更,一时间是这个部门管辖,另一时间归另外一个部门主管或干脆下放地方,使人无法了解;5.学校更名频繁,特别是一些包装式的改名,不用说广大群众,就是专家也无法辨认,只有高等教育的主管部门和关注高等教育改革的研究人员,才能辨别。显然,在进行“学校声誉”调查时,一味地模仿国外的做法是不行的。
    根据中国高等教育的国情,“学校声誉”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社会声誉、学术声誉、国家声誉。
    “社会声誉”反映在下列场景中:1.一年一度的中学生填报大学志愿时,填报志愿的顺序;2.各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优先选用的学校;3.新闻媒体进行各种正面报道时,优先选用典型材料的学校,以及有关高等教育的综合报道时,安排出场的学校顺序等等。其实质就是一个学校的“声誉”在社会上的影响和普及程度。
    “学术声誉”就是学术界对一个学校学术水平的评价,学术界包括学术期刊、出版社,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社会科学基金委,科技部、教育部的学术管理机构及学术评价机构。学术水平集中地反映在学术论文及专著的发表和引用上,重大项目的承担上,重大成果的拥有上。
    “国家声誉”是指一个学校被国家信赖的程度。主要体现在国家把大学列入发展计划时,优先考虑的学校顺序或给予拨款经费数的多少。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重点学校”的建设,设有研究生院大学的建设,211工程大学的建设,985工程大学的建设,中央直管学校的建设等。
    因此,进行“学校声誉”调查时,一定要包括了解“社会声誉”、“学术声誉”、“国家声誉”三方面情况的人员。由于目前所有民间评价机构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要对熟悉上述三个方面情况的人员进行“学校声誉”调查是不可能的。这是中国国情下的“学校声誉”调查的困难所在,也是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学所不进行“学校声誉”调查的理由,更是目前民间评价机构对一个学校的“声誉”调查排名与“综合”排名一致性差的根本原因。
    根据前面对“学校声誉”内涵的阐述,网大的声誉排名、搜狐的“人气榜”排名(选出我最喜爱的十所高校)、中国校友会“学校声誉”排名、中国青年报社的“学校声誉”排名,其实质就是“社会声誉”排名。网大和中国青年报社虽然在调查对象上有“两院院士、社科专家、大学校长”等专业人士参加,因其回收率极低(网大是19%,中国青年报社约10%),表明这些参与人员对大多数学校来说,只是“社会声誉”的了解。从表1可知,上述单个评价机构的“社会声誉”排名结果与实际的符合度,最好的也只达到49%;四家评价机构的综合“社会声誉”排名结果与实际的符合度才达到52%。因此,本研究的“社会声誉”拟采用某一年的所有评价机构进行“声誉”排名的平均位次排名。“学术声誉”选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学所的“科学研究”排名最为合适。而“国家声誉”用“全国重点学校入围的时间序”、“211工程大学的拨款数”、“研究生院试办时间序”、“985工程大学拨款数”、“中央直属大学的时间序”的计分汇总排名获得。
    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的“学校声誉”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
    表2.. 学校声誉指标体系一览表
    一级指标 权重 二级指标 权重 三级指标及权重n=1、2、3、4、5
    社会声誉 34 评价当年所有“声誉”排名机构“声誉排名结果” 均等
    学术声誉 33 选用当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学所“科学研究”排名 100
    国家声誉 33 中央直管学校时间序 5 北大、清华3*5 19所2*5 10所1*5
    985工程大学拨款数 4 20亿以上4*5 6.67亿4*4 3.34-4亿4*3 3-2亿4*2 1亿以下4*1
    试办研究生院时间序 3 1984-19863*3 20003*2 20033*1
    211工程大学拨款数(第一批) 2 3亿以上2*5 1.2-1.65亿2*4 0.6-0.9亿2*3 0.45-0.3亿2*2 未拨学校2*1
    全国重点学校时间序 1 19541*5 19591*4 19601*3 19631*2 1978年后1*1
    三、 符合中国国情的“学校声誉”排名的实践
    为了检验本研究设计的“学校声誉”指标体系是否符合实际,我们以2004年为例,对
    所述的65所大学按照表2的要求,统计、计算出“学校声誉”排名。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求出“社会声誉”。先收集2004年网大、中国校友会、搜狐、中国青年报社和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四家评价机构进行的“社会声誉”调查排名结果,然后用算术平均求出每一个学校的平均位次,并将这些平均位次从小到大排列,其顺序就是所有大学的“社会声誉”排名。
    2.求出“学术声誉”排名。根据2004年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研发的,由中国统计出版
    的《挑大学,选专业》一书列出的65所大学科学研究总分排名就是它们的“学术声誉”排名。
    3.求出“国家声誉”排名。首先,按表2的要求,分别求出中央直管学校,985工程学校、拥有研究生院的学校、211工程大学、全国重点学校的得分;然后将所有学校拥有上述得分相加,按总分从大到小排列,其顺序就是所有大学的“国家声誉”排名。
    4.求出“学校声誉”排名。将上述65所大学的“社会声誉”排名、“学术声誉”排名、“国家声誉”排名,用算术平均法求出平均位次,从小到大排列,其顺序就是这65所大学的“学校声誉”排名。其各校学校声誉平均位次、学校声誉名次如下:清华大学(1.00 1)、北京大学(I.67 2)、复旦大学(3.33 3)、上海交通大学(5.33 4)、南京大学(5.67 5)、浙江大学(7.33 6)、西安交通大学(8.00 7)、中国科技大学(8.33 8)、武汉大学(11.00 9)、哈尔滨工业大学(11.67 10)、华中科技大学(13.6311)、南开大学(14.00 12)、中山大学(14.00 12)、天津大学(14.33 14)、中国人民大学(16.00 15)、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6.67 16)、吉林大学(16.67 16)、·北京师范大学(17.00 18)、西北工业大学(19.33 19)、同济大学(19.67 20)、四川大学(20.00 21)、厦门大学(21.00 22)、北京理工大学(21.67 23)、山东大学(22.33 24)、东南大学(23.33 25)、大连理工大学(24.67 26)、中南大学(26.00 27)、中国农业大学(26.67 28)、兰州大学(29.33 29)、华南理工大学(30.00 30)、华东师范大学(32.00 31)、重庆大学(32.33 32)、东北大学(32.67 33)、北京科技大学(35.67 34)、华东理工大学(37.67 35)、湖南大学(40.00 36)、中国地质大学(41.00 37)、电子科技大学(41.67 38)、中国矿业大学(42.00 39)、南京航空航天大学(42.33 40)、西南交通大学(42.67 41)、南京理工大学(45.33 42)、石油大学(48.00 43)、北京交通大学(49.33 4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49.33 44)、南京农业大学(50.67 46)、西安电子科技大学(50.67 46)、上海第二医科大学(51.67 48)、西北大学(51.67 49)、东北师范大学(52.00 50)、中国海洋大学(52.00 50)、北京邮电大学(52.33 52)、武汉理工大学(55.67 53)、上海财经大学(57.67 54)、苏州大学(58.67 55)、哈尔滨工程大学(59.67 56)、南京师范大学(60.33 57)、河海大学(60.67 58)、上海大学( 60.67 58)、郑州大学(60.67 58)、云南大学(61.67 61)、华中农业大学(70.33 62)、华中师范大学(71.33 63)、中央民族大学(76.67 64)、中央音乐学院(130 65)。
    5.将这65所大学2004年的“学校声誉”排名与2004年在网大、中国校友会、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青年报社和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四家评价机构中的综合排名平均位次排名之差,统计出<±5、≥±5、≤±10、>±10的学校数和百分比分别为:47所、72%,14所、26%,4所、6%。这表明这65所大学在2004年的“学校声誉”排名与2004年的“综合排名”一致性非常好。把这一结果与表1进行比较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本研究设计的“学校声誉”指标体系是合理的,可以用作一年一度的各种评价机构进行“声誉”调查排名的校正标准。
    参考文献
    〔1〕《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挑大学选专业》(M)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1 55-68
    [2] 网大:2004中国大学排行榜(EB/OL)
    〔3〕中国校友会:2004中国大学排行榜(EB/OL)
    〔4〕 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2004中国重点高校综合竞争力排行榜〔J〕 评价与管理2004.9
    〔5〕搜弧:2004人气榜(EB/OL) 中国校友会(www.cuaa.net)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