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大学排行的比较分析

(2006-03-07 18:27:36)
分类: 中国高校资料及网友评论精选

中国大学排行的比较分析
    --------------------------------------------------------------------------------
    陈棣沭 南京财经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江苏南京 210046
    [摘要] 本文通过对国内各民间组织对大学排行方法的比较研究,阐述了大学排行的指导思想,评估指标设计的一般原则和指标筛选方法,并提出了对民间大学排行的建议以及政府对大学排行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中国 大学 排行 比较 研究
    目前我国大学排行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众说纷纭,利弊参半,无论怎样,科学的评估与排行首先应该建立在对大学科学的定位与分类的基础上。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决定了多元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有利于国家对大学的宏观调控和分类指导,有利于大学按照自身的历史使命和任务规划未来,谋划发展;有利于我国在人才培养上重点突破,彰显特色。而非千院万校挤过独木桥,不分青红皂白仿名校,否则,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分散,优质教育则愈加贫乏,硕博学位严重贬值,质量滑坡,信誉降低在所难免。事实上,企业产品需要质量认证,高校同样如此。
    大学评估是对一所大学本质属性的全面反映,是大学建设中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科学、公正、客观的排名能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起着正确的引导作用和积极的推动作用。它不但是重要的学术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实践课题。同时,对我国当前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受国际大学评估潮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的一些民间机构或团体开始尝试对中国的大学进行评估排行。目前,在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广东科学管理学院、网大、中国校友会三分天下,平分秋色,褒贬声中,其大学排行的指标体系也在逐年改进,但总的来说,我国目前尚缺乏既具有权威性,又广为社会所认同的高等学校评估体系。其主要原因是:1.数据来源的公开性和客观性不够;2.数据计算方法和详细过程的透明度不够;3. 对大学分类研究不够; 4.指标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不够明确,指标体系设计不尽合理;5、指标内容的权重赋值的科学性不强。本文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国内武书连课题组、网大、中国校友会的大学排行进行比较分析。
    一、广东科学管理学院课题组、网大、中国校友会对国内大学排行的比较分析
    1. 指标体系整体框架设计
    广东科学管理学院课题组的大学排行榜指标体系只有两个一级指标和四个二级指标,指标体系主要是教育产出指标:人才培养(57.09%)、科学研究(42.91%),其特点是突出指标内容的规模性;网大设计的指标体系有教育投入指标和教育产出指标,如教育投入:物质资源(12%)、教师资源(19%)、学术资源(20%);教育产出:学术成果(22%)、学生情况(12%),此外还有对学校声誉的调查和评分,其特点是突出指标内容的相对性;校友会的大学排行的指标体系侧重教育投入指标,如:一级指标中的国家投资(7.08%)、师资力量(23%)、学科建设(25.66%),教育产出指标仅为:科研学术(25.66%)和学生奖励(7.08%), 数据全部公开,其特点是突出指标内容的绝对性。
    2.人才培养(学生情况)得分计算
    广东科学管理学院课题组关于人才培养质量衡量的一个重要疏误——以生源质量和数量代替人才培养质量。如:武书连先生以学校生源质量与数量之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 本专科生培养权重37.99%。其中生源质量为:
    被评价的大学当年录取的本科生平均入学成绩
    q = ——————————————————————
    全国所有本科大学当年录取的本科生平均入学成绩
    显然,武先生中的指标体系人才培养得分注重学校学生规模,当各校生源质量一定的情况下,人才培养得分与生源数量成正相关,假如A校科研学术实力高于B校,生源质量A和B校相当,但B校可通过扩大学生规模的办法使排行总分提高,并超过A校,难道B校质量一定高于A校吗? 这样的指标体系设计对大学发展和办学指导思想容易带来一种误导。参看当今世界一流大学如:哈佛、牛津、剑桥等的规模保持在2万人以内,规模与自身条件相匹配,同时,广聚名师、追求卓越、突出内涵、彰显特色是一流大学最显著的特征。相反,美国超过四五万人规模的大学很少享有一流大学之名。因此,质量永远不等于数量,概念不能混淆。
    网大以一级指标学生情况,二级指标是录取新生质量(5.9%)和研究生在全校学生中所占的比例(6.1%)来衡量人才培养质量,虽然质量与本科学生规模无关,但是与研究生规模有一定的相关性。
    校友会以学生获奖情况(主要包括全国挑战杯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作为人才培养得分,权重3.54+1.77+1.77=7.08%,相对而言,三者都有一定的片面性。缺乏毕业生就业率、校友捐赠,留学生比率等分析指标。
    3.科研得分计算
    1)广东科学管理学院课题组以中国从事理工科研究的人数大致是从事文科研究人数的4.3倍,确定评价指标中的自然科学研究权重占34.7 8%,而社会科学研究权重占8.17%。其权重之比为34.7%:8.17%=4.247:1。武先生确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权重之比为4.247:1的理论依据是从中国教育整个宏观角度去考察,因此,客观对象是宏观层面,它是客观的,也是事实,但是,其权重之比应用到微观层面,即对不同类大学排行的总分计算,客观对象发生了变化,各大学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入大相径庭,假设一所文科院校从事理工科研究的人数大致是从事文科研究人数的1/8倍,那么,用武先生确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权重之比为4.247:1来计算该校的实际得分将会很低,但事实上,这所院校在社会上享有声誉,特色显著,由此可见,武先生课题组确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权重之比为4.247:1值,并应用到对各类大学的排行,其方法的科学性令人质疑。这就表明解决矛盾的普遍性方法不适宜用来作为解决矛盾的特殊性方法,矛盾的特殊性应该用特殊性方法加以解决。
    此外,武先生的指标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科学研究,都与人数和规模成正相关,其指标体系的指挥棒和调控方向是引导大学追求规模,缺乏应有的效益分析指标。
    2)网大评估标准关于科研计算方面较为简洁,在科研计算赋值方面参考了武先生的体系,但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关于学术成果得分的计算,2003年各校“学术成果“得分,摈弃了往年简单相加,然后排序计算相对分的做法,改为按照科技和人文社科两类分别计算,并采用人均指标。以各校人均科技成果得分和人均人文社科成果得分结果分开排序,分别得出各校科技成果、人文社科成果的相对分。按照本校两类人数占本校总研究人数的比例加权求和,得出各校“学术成果“总得分:
    学术成果总得分 = (科技成果得分 * 本校科技人员/本校研究人员总数+人文社科成果得分*本校人文社科研究人员)/本校研究人员总数。最后,通过计算各校的相对分,即是各校学术成果的最终得分。
    网大采用采用人均指标,并根据各校两类人数占本校总研究人数的比例来确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权重之比,灵活地确定并解决了科技与人文社科成果权重之比的问题,但是,采用人均指标排序前,有必要借签武先生对不同类、不同质大学的科研得分通过转换系数实现其可比性,其排序结果更能客观地反映不同类型学校的学术成果在综合序列中的位置。
    因此,在科研得分计算方面,武先生的算法应该与网大的融合,首先,借签武先生对不同类、不同质大学的科研得分通过转换系数实现其可比性,其次采用网大人均指标,并根据各校两类人数占本校总研究人数的比例来确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权重之比,最后计算结果更为科学、客观和公正。
    3)校友会以科研学术和学科建设来计算科研得分,指标内容都是硬性指标,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8.85% ),国家级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基地(5.31%)和国家级重点学科(8.85%)赋予权重系数较大,指标体系的设计侧重国家对重点大学投资的排行,同时,看似硬性指标,非重点大学办学特色彰显不够。
    4.分类排行
    1)广东科学管理学院课题组除了有按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分类的排行外,还有按学科门和学科类的分类排行,学科门有11个,其中理科: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文科: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11个学科门下设71个学科类,同时,广东科学管理学院课题组按照科研规模采用黄金分割点的方法将大学划分为四类(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按学科比例将大学划分为五类(综合类、文理类、理科类、文科类、专业类),广东科学管理学院课题组的的大学分类研究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并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网大只有按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声誉、学术资源、学术成果、学生情况、教师资源、物资资源)分类的排行。
    3)校友会只有按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国家投资、科研学术、师资力量、学科建设、学生奖励、学校声誉)分类的排行。
    总之,广东科学管理学院课题组侧重教育产出的评估,评估指标注重办学规模,其指标更多地帮助考生和家长了解大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规模状况和科研实力;网大侧重于教育投入和产出的评估,评估指标具有弹性,其指标比较全面的帮助考生和家长了解大学从教育投入到教育产出的状况;中国校友会侧重对重点大学教育投入的评估,基本上是硬性指标。校友会指标只是帮助考生和家长理性分析学校教育投入的状况,国内三大排行榜指标体系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大学排行在我国是新生事物,初生牛犊,其形也丑,大学排行指标体系的改进必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二、大学排行的指导思想
    科学、客观、公正的大学排行首先建立在现代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指导思想的基础上,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多元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大学排行的指导思想应该是:
    1.遵循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质量评价观、多元标准的教育质量评价观和特色的教育质量评价观。
    2.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观和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观决定了高等教育办学目标多元化,办学类型多样化,人才培养规格、类型、模式多样化,因此,对不同大学其历史使命和任务的不同,必然要用多元化标准进行评估。
    3.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观和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观,需要政府对不同类的高等学校进行分类指导,同时,提高大学排行的可比性、客观性和科学性。
    4.发挥科学、客观、公正的大学排行对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多元发展的引导作用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指标设计的一般原则
    任何一个复杂系统的都不会是尽善尽美,所以指标的变动是正常的。然而一个功能良好的指标体系,其指标变动的同时,系统总体具有一定的内在稳定性,这样的评估指标体系才是可靠和可信的。评估指标的设计一般遵循如下原则:
    1.效率评估的原则 一般评估指标体系的测算反映效率。效率是指投入产出比,表明产出数量及产出的单位成本。但是,高等教育的复杂性和产出的迟效性决定了指标中有采用教育投入指标、教育产出指标及人均指标项。
    2.效用评估的原则 效用是指产出的质量或绩效,因为即使测算出引入瞩目的产出却可能是在效用方面不尽如人意的,如人才培养规模大,但绩效不佳。因此,还需要在效率评估的基础上评估效用。绩效是指大学在履行社会职能,实现办学目标和发展中取得的成就、成果和成功,主要表现为办学条件的优越性,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办学成果的显著性,所谓绩效评估,是指运用数理统计、运筹学原理和特定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大学一定期间的效益和业绩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效用的评估首先要考虑大学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职能、大学定位和国家投资,对不同类、不同质的大学因其使命和社会职能不同,政府投资不同,可分类进行评估。
    3.与目标相一致的原则 指标系统中的各类、各层指标及其权重必须能全面、完整、充分、贴切地体现大学所要达到的目标,绝不能与目标相矛盾、违背、脱节。指标由目标分解而来,是目标的具体化、行为化。
    4.导向性原则 指标是具体化和行为化了的目标,是被评对象具体的行动方向。可以说,指标系统对大学起指挥棒和间接调控的作用。
    5.客观性原则 设计指标系统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主观臆测。
    6.可操作性原则 每项指标都必须具有实施的可行性。也就是说,每项指标都是用行为术语定义的,都可以进行实际观察、测定或测验;根据被评者达标的情况,可以得出明确结论。
    7.简易性原则 指标系统必须简便易行,切忌复杂、繁琐。也就是说,指标的层次及各层指标的数量都不宜过多,指标的结构要简单明了,量化的方法要简便。庞大、复杂、繁琐的指标系统不易被接受,还会降低评估的效度。设计指标系统,要抓住主要因素,舍弃次要因素,突出目标的本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