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房产/置业住交会改变接受区分 |
分类: 地产博文 |
今年的住交会看什么
据说有位哲人,他的祈愿是这样的:请给予我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请给予我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请给予我智慧,来区分二者的不同。应该说,这样的境界算是高妙了。能领悟者不少,但能做到者寥寥。今天,有人问,作为在地产媒体圈混的人,请你告诉我,住交会已经办到了第九届,我们再去住交会应该看什么?我思考了很久,并且一再向自己提问这个问题,我竟然想到了上面那位哲人的话。尽管我很吝啬自己的评语,但我仍愿意把这样的评价送给中国住交会。
说实话,爱护和支持中国住交会的圈里圈外人不在少数,等着看住交会笑话的也不乏其人。前者的理由很多,至少可以列举出几个:培育和发展这样一个中国大陆地区最早、最具轰动性的地产界盛会不易,中国房地产界乃至中国需要这样的一个房地产产品和品牌的全面舞台,中国住交会的性质和口碑决定了很难找到其合适的替代品。而等待着看住交会笑话的人的逻辑却很“简约”并一致:你都风光了快十年了,你的花样也该差不多了,你遇上这样一个“非常”时期,日子还能好过吗?从去年开始,这样的质疑声就围绕着住交会。出人意料的,住交会很坚韧,它似乎很能践行那位哲人的话。
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住交会的明星效应一直惹人关注,地产大腕的粉丝们甚至把住交会当作追星工场。论“星宿”齐全程度,可能2004年的住交会是一个标杆。不过显然,满足粉丝们的欲望已经不再是住交会最关注的热点,尽管它的明星效应仍将继续下去。据了解,今年的住交会定位非常明确,从品牌展示到商务合作,力求更全景式地展示整个房地产产业链上下游的相关行业,把推动行业合作的高端平台效用发挥得更淋漓尽致。这其中,投融资与建筑新科技将是亮点中的亮点。而这,是符合发展潮流和目前所倡导的积极方向的。改变,是不断突破自己、保持生命力的法门,住交会并没有沉浸于过去的风光里,而是在自己可以掌控的范围内寻求着更合理、更合宜的蜕变。单从这一点,住交会值得我们尊重。
有胸怀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树大招风,知名的人、事、物总会趟着别人的口水行走。这是改变不了的,住交会在过去八年的时间里,早已经练就了些许筋骨,让我们看到了这份本着接纳各种意见的胸怀。宏观大环境是不容我们随心所欲改变的,接受并适应、领会并参与、融入并创造,也许是面对宏观环境风云变幻的合理积极心态。
最难做到的是第三重境界,区分可改变与不可改变之事的不同。坚守固然重要,可是如果坚守的是不该坚守之事,你就会落伍甚至被抛弃;改变固然很好,可是如果改变的是不应改变之举,你就会代价惨重甚至血本无归。在住交会的选择清单上,有些是容易区分的,比如应该坚守明星效应、坚守权威论坛、坚守平台作用,应该改变不同环节用力均等、拓宽国际视野、增加涵盖层面。但还有很多不易区分之事,改与不改都可能付出代价。这时,纠缠于短暂利益得失,只会让智慧流失得更快,让选择变得更加艰难。果断和自信显然是达到第三种境界的关键。因此,我们看到住交会摈弃了固定主办地的传统,做出了今后灵活办展的决定。亦因此,在2008年将备受全球瞩目的北京在2007年迎来了住交会,从某种程度上提前接受了注目礼。还因此,你将在今年的住交会上看到更多细节的改变,看到住交会一贯精神的继续。住交会算得上很勇敢了。
在中国房地产行业颇受争议、备遭房价之辩困扰的当下,我们更需要一个引领我们关注行业健康、回归本真的积极引领者,目前除了中国住交会,我不知道还有谁可以担当。而上述境界也正是中国房地产行业亟需追求的,就当住交会先行路演吧。
至少,没有住交会的房地产界将会很落寞,说得再实在一点,再白话一点:本来就没什么好看的,你不看住交会,看什么呢?
顺便提一句,开头哲人的话我也送给中国房地产业、对房地产和房价怨骂的人们、房地产开发商以及正在实施调控的大佬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