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目前的房地产悖论令人挠头

(2006-09-16 11:37:05)
分类: 地产博文

“宏观调控在投资领域已经见到了积极的成效。”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上周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这一表示,可以被看作是“国六条”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总量变化的一个作结。

 

数字显示,今年8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5%,比“国六条”实施前的4月份回落了13.2个百分点。总体看,这一数字是喜人的,或许可以令担心宏观经济运行再现冷热循环的经济学家有所欣慰。但是,与经济学家们高屋建瓴、纵观全局的眼光不同的是,我们此刻更担心的却是土地与房价,甚至还有更多可能的房地产行业细部问题。

 

就在9月初,《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严厉发布,表达了国家对土地管理的态度就是一个字“严”。站在全局与长远的角度,这种“严”是必须和必要的,是保障国土资源得以可持续利用的大前提。就在各地无条件接受国家这一表态之后,伴随而来的是最近一些地方“地王”的频现,其价高程度甚至超过了以往。无论是相关部委所认为的“开发商与媒体误读”也好,还是开发商义无反顾地坚持也罢,新推非工业用地的竞拍价格到底是看涨了,而且有着疯狂的味道。绝对正确的宏观政策在被众多非理性因素左右的市场面前,又一次遭遇了尴尬。

 

虽然国土部门一再强调过地价不是推高房价的原因,但很多人宁可相信开发商的“抗挤压能力”:他们在巨大的社会舆论面前也不降价,而是照样用地价太高做理由抬高着房价。在这方面,大家似有默契。所以,我们是如此地担心:严格土地管理是绝对正确的决策,但是却给房价调控带来了更多的难度。到底在哪个层面挤压房价才有空间?这个问题似乎越来越难回答了。

 

促进消化存量,充分利用现有土地,本是此次土地严控政策的题中应有之意。可是开发商甚至某些地方政府解读出来的的确是另一番意思,所以即使接下来出现更多的“地王”也就不足为怪了。问题是,他们竟然真的不担心会赔本?那么期待房价下降的信心又能源自何处?这些问题纠缠在一起,足可以构成好几个悖论。

 

当然,除土地之外的其他环节的整治工作也没有放松。为了在土地环节严控的背景下整治哄抬房价行为,自建设部、国家发改委、工商总局三部门96日联合部署房地产市场集中整治工作后,建设部911日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整治工作方案。该方案对各个地方规范房地产交易秩序及查处类型进行了细化,并明确要求在200611月底以前,各地要上报查处的涉及房地产开发、销售、中介服务等有关方面的3个典型案例。这一整治工作已经采用了量化指标,令人不禁想起几个月前国土资源部一个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量化指标。

 

当时,为遏制地方政府沾手违法用地的恶劣势头,国土资源部对各地执法机构下达了查处土地违法案件的量化指标: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在今年6月份公开、依法、严肃查处3起以上严重土地违法案件,年底前要达到8起以上。不知至今政策执行效果如何,是否达标?

 

如此看起来,各部委思路有相似之处,似乎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我们不担心这些指标达不到,因为其超标的可能性更大,然而我们担心的是,被上报的是否是真的“典型”,是否会落得跑了硕鼠、抓了个苍蝇的结局。因为现实与政策相悖的事情见得太多。

 

一切出发点都是好的,在时间与实践的检验中,很多好的出发点出发的线路却碰撞、纠缠在一起,成为无法到达终点的死线。这是一个全局,不能只讲究自己的出发点,需要统筹,需要和谐,需要延续性。而这个局又是如此复杂,政策的想当然已经不可能应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