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调控:小心那些“副产品”

(2006-06-05 22:31:17)
分类: 地产博文

 5月末,深化“国六条”执行细则的九部委意见(有人称之为“国十五条”或“九部委细则”)成为最大亮点。一周下来,来自各种途径的各种意见纷纷亮相,其势之勇似乎不亚于15条细则的威力。

欢呼阵营是占大部分的,摇头喟叹的也不在少数,冷眼旁观的倒是很少。客观来看,细则涵盖了近一段时间以来的主流问题,包括调整住房结构,税收、信贷、土地政策的进一步严格,控制城市拆迁,落实廉租房等。并且,其中有的条款相当细致,超出了一些人的预料。比如住房结构比例中限比重、限面积、限价格的“三限制”,可以称之为细中之细,让不少人真正领略到了“切实调整住房供应结构”中“切实”的分量。

 

可以肯定,这次的调控细则是下了功夫的,有些细致的条款也会在一定时期内见效,但我们所收获的立竿见影的效果,却未必是我们想要的。也就是说,先呈现给我们的,会是一些副产品。

先是观望的情绪。民众对政策的期盼总带有理想主义色彩,而且总喜欢得到“久旱逢甘露”的效果。有一个矛盾在这里无法得到解决,那就是往往马上见效的政策注定是短期决策,而着眼长期的政策一般难以马上变成甘露。历史上莫不如此。政府根据平衡之策,会在一系列政策出台时,尽力做到长短结合。这次的细则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但我们的理解力会被现实表象压在身下,期望从政策中短期受益的想法仍会占上风。

 

再是大面积、大户型、高档房的价格上涨。承接上面的解释,“三限制”是一个有针对性的长期政策,政策本身回归了国情正轨,可以说按此执行下去,住房结构的调整指日可待。但过去走过的路和人们掌握的经验会令正确的决策付出一些现实代价。我们最实际的思维是这样的:限制就是稀缺,限制的就会涨,有能力的就要炒炒自己的存货。所以,可能涨者愈涨的现象会发生。

 

一时还有其他一些副产品,比如地方统计数字的虚报,银行放贷的减量减速等。

 

问题是,接到先抛出来的副产品,我们是该吓怕了马上缩手还是继续?答案恐怕应是继续。副产品落完,才有可能看到真正想收获的结果,否则收获的最终只有失败与讽刺。有人指出政府这次的细则显示干预痕迹过重,因为太细。可是他们也许忘了,以前的调控政策曾被指为太粗,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所以才不得力。目前看来,政府能做的已尽所能,所谓财政、货币、土地政策已皆数而出。现在的问题不是太细,而是有的还不够细,还要再细化。而剩下的就是市场的事。

 

小心那些副产品,别怕那些副产品,等待真正的收获,这应是政府、民众和舆论的共同态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