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我是记者 |
这是刊发于8月14日《中国计算机报》的文章。原文地址。
手机电视:成熟至少还需三年
本报记者
意料之中,被誉为“3G杀手应用”的手机电视成了“2006年移动多媒体技术联盟手机技术发展论坛”的主角。与会人士围绕手机电视的标准、业务及终端发展模式进行了广泛探讨,来自移动多媒体联盟、业内专家以及使用者的观点表明,手机电视的潜力、手机电视产业的机遇都值得关注,但是,手机电视的成熟至少还需要三年。此外,我国自主创新的手机电视标准STiMi的正式推出,也表明,我国在手机电视这一潜力市场上正在努力研发。
手机电视标准阵营中有了“中国声音”
短消息之后,谁将成为移动增长业务的杀手级应用?手机电视无疑是一座尚待开发的金矿。移动视频业务将是3G业务的重要部分,也是运营商之间市场份额争夺的重点,发展视频业务也是ARPU值走出低谷的重要途径。手机电视业务如果发展成功,很可能成为3G业务的引爆点。
一直以来,国外在手机电视标准方面走在了前面,目前全球至少有四种业界公认的手机电视标准,其中包括日本的ISDB—T、欧洲的DVB—H、在韩国和中国炒得比较热的T—DMB以及高通的MediaFLO。但是,在此次论坛上,MMTA(移动多媒体技术联盟)技术工作组组长孟斐介绍了我国自主创新的STiMi标准,中国在手机电视标准上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STiMi是广播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一个一体多媒体广播技术,称之为卫星、地面、交互多媒体。据孟斐介绍,今年5月30号广电总局下达了移动数字多媒体广播信道编码的任务证书,虽然还是一个草案。但是,可以看出,我国在手机电视领域正在进行自己的努力与研究。
STiMi是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采用卫星加上地面补点网络形成一个覆盖全国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网络。STiMi网络利用卫星进行覆盖,采用转化器形成波段。STiMi目前已经有17项发明专利,支持S波段和UHF/VHF波段,拥有灵活的接口设计,支持TS/IP流,物理层透明传输,先进的空口技术,稳定可靠的同步技术,可以支持单频网和多频网。目前,STiMi的技术体系可以支持8MHz宽带,占用带宽是7.5MHz,数据率从2.7至12M,STiMi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需要对每一个节目进行重复的加密。STiMi在信道编码和解调方面有明显改善性能的自主专利,可以避开国际专利。STiMi专利体系里面涵盖了移动多媒体广播、信道编码、解调、连续导频处理,以及信道估计、信道均衡、保护间隔、随机序列等等。目前的STiMi专利体系里面并没有完全地包括现有的手机电视标准体系,特别是在累计信道、应用层、优化和改进的接收技术、适配的流媒体应用等领域都有发明申请的空间。
手机电视在国外已经开始部分开始应用,手机电视标准的争夺也更紧迫。中国自主研发的STiMi系统目前正在紧锣密鼓,据孟斐介绍,STiMi的时间表如下:2003年初已经开始了STiMi核心技术的研发,2003至2005年核心技术通过仿真和样机及核心技术的芯片验证,2006年4月,STiMi卫星和地面试验系统样机,6月试验系统开通,计划今年年底正式开通STiMi系统。
除了STiMi标准外,由新岸线、中国传媒大学、东南大学联合研发的T—MMB标准,也是这次论坛上关于标准的新声音。据北京新岸线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监王斌介绍,T—MMB标准是在信息产业部主导下研发的, T—MMB系统具有部分自主知识产权,以韩国DMB标准为基础进行深度研发的一个标准。T—MMB是一个广播系统,是单向网络系统。T—MMB的优势在于:第一,兼容性,兼容韩国的T—DMB技术,比较容易实现相互漫游。自主产权的专利主要在发射端,采用时域复用技术,可灵活对不同信道采用不同编码和调制,采用了更加先进的纠错编码,提高接收机性能。T—MMB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它支持的频率范围非常大,从30到3000MHZ都可以支持,容易见缝插针。目前,T—MMB产业化发展正在进行,通过与国外公司合作,第一款T—MMB芯片已经研发出来了,预计2007年可以提供样片。王斌强调,T—MMB是采用单频网技术,像北京、上海大型的都市需要3台500瓦功率发射机就可以实现整个城市的覆盖,成本相对较低。
的确,手机电视的发展潜力非常大,同样,手机电视是一个全新的市场,现在都还不清楚到底哪种技术可以得到多少份额,哪种标准将会脱颖而出,未来将由市场需求来决定,一切都有可能。可以看到,在3G应用的发展机遇面前,中国的产业界正在努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手机电视技术,提升我国通信产业的整体水平。
手机电视尚需跨越N道槛
“尽管手机电视被业界认为是实现三网融合(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和电信网)的杀手级应用,但产业的整体成熟至少要到3、5年后”,一位手机电视运营商负责人对中国手机电视的发展表示了谨慎悲观。
“我国手机电视还没有完整地进行规划体系,标准化构成任务非常地繁重,涉及面非常地广,需要各有关政府部门的协调和支持。更加离不开运营商、芯片厂商、终端厂商等于各个产业链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参与”,在身兼移动过媒体技术联盟理副事长和秘书长的张辉看来,尽管他所在的中芯微公司完成了在底层的芯片研发和产品化,但手机电视所存在的问题还远不止这些。事实上,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也存在着不少需要跨越的门槛。
首先是标准不统一,目前,全球有欧洲的DVB-H、日韩广泛应用的的S—DMB标准和DMB-T,和高通公司的正在向全世界推广的在全球市场,应用上也是多种制式并存,各个设计和生产厂商还徘徊在各个标准之间。而在中国,包括T—DMB和Mediaflo在内的不同的标准和模式也在北京、上海等地开始测试。多种制式的存在势必导致市场的条块分割,无法漫游,从而降低用户的适应体验。
在我国,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是,广播网没有全国联网收费和大规模客户管理经验。业务经验不是很足。电信运营商有综合业务平台,在网络管理、鉴权、收费平台已经成熟,客户管理经验比较丰富。但点对点的模式传输效率低,可提供新业务有带宽瓶颈。
实现统一的制式和标准在业界面一直呼声不断。目前,广电系与电信运营商等多方机构已经就合作问题开展协商,产业链条上的其他公司也开始探讨和制定相关标准和投入研发,但是制定标准过程当中,选用国际标准面临一个知识产权与采用国际标准的专利费问题。
其次是技术体系尚待完善,手机电视技术体系,全球各个国家,各大公司在积极探讨和研究。而技术层面则包括带宽、频率分配、媒体格式转换、安全、节电等,要想在3G到来之前实现大规模商用,还必须实现蜂窝网络与广播技术的有效整合。
能够支撑手机电视快速成长,用户的态度是最有说服力的。但目前,市场上支持手机电视的终端还普遍比较昂贵,复杂的操作也让大多数用户望而却步。此外,对于运营商来说,已经实现技术上成熟应用的韩国和日本电信运营商依然处于亏损状态。在我国,独 “SP+运营商”的运营模式尽管已经获得了部分用户,但收费模式也仍在磨合与探索。
下接 手机电视:成熟还需三年(二)
前一篇:从窦文涛的“唯唯诺诺”说起
后一篇:手机电视:成熟还需三年(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