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窦文涛的“唯唯诺诺”说起

(2006-08-14 01:34:50)
分类: 我看电影
周五晚上看窦文涛的《铿铿三人行》,从当下最热的锋芝恋说到每个人的情感体验,许戈辉说到,很多人总会把自己遇到情感困惑拿来问周围的朋友,“怎么办啊”。窦文涛说他也经常遇到这样倾述的人,他的法宝是“唯唯诺诺”。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验,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甚至这个人来问“怎么办”,实质上也是一种宣泄,话说出来可能就好了,他也不一定是寻找你的解答。
 
窦的方法是,他在“唯唯诺诺”不表达观点之余,会对这个人问很多问题,从不同角度来问,其实,是帮助这个人来梳理思路。可能,问着问着,说着说着,这个人就想明白了。因为人在某种情绪当中看问题,往往不能全面,这时,一个朋友的引导反而能让他慢慢地清醒。
 
窦的观点让我心生同感。窦的这番话是就着打浑插科,戏谑式地说出来的,还夹着一点许戈辉认为的“黄腔”。的确,做电视媒体,能让观众对三个人的谈话节目感兴趣,不容易,这种戏谑的形式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其中的真知灼见也是我们不能忽略的。
 
事实上,生活中的面对同样的情形时,像窦文涛一样的做法并不多。很多人面对朋友的问题时,立刻显示出好为人师的“热心肠”,听到你提出了一些困惑,立马“指点江山”,“这个事情是这样的,我曾经.....”,一副“舍我其谁”的模样,俨然历经世事,历经沧海桑田,“找我,你算是找对人了”。甚至有些人能在不听完你说话,或者没听明白的情况下,就开始“传道授业解惑”。而且面对人家的一副“为你出招”的“善意”面前,你明明知道对方都没听明白你的意思,你也不好意思打断人家的“滔滔不绝”。
 
我以为,这就是一种虚荣心在作怪,心里想的就是“我多厉害啊,佩服吧,崇拜吧”。人家正愁不知对谁发挥自己的“真知灼见”呢,你送上门来,正好给了他一个机会,可以好好地发挥一下了。如果你的见解真的是“有价值”的,也就罢了,可往往这样的人,其见解“自以为是”的成份太多。从他的行为也可以分析出他的思想该是如何。这样的人,问问自己吧,是过自己的嘴瘾重要,还是为对方考虑重要?甚至你有没有想过,这种居高临下、教育的口吻会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让对方封闭了心灵,反而不想再说下去了。
 
当然,我不否认,还是有一些人本着好意,是想为了对方好,而且是真心地出谋划策,把自己的经验告诉对方。这种真正的好意是需要肯定的,也是发自内心的,也是需要当事人心存感激的。可是,这又引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地为对方好”? 每个人的感受与体验都是不同的,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经历也是不同的,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自己的经验又如何可以代替当事人?再说,有很多细微的感受,当事人都未必能说得出来。而这时,如果真正地是为对方好,就应该启发他的思维,让他真正的明白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
 
关于这个话题,再举一个例子,一个结婚多年的女性朋友在职业当中遇到了一些困惑,跟她老公讲起的时候,她老公就是一句话:“你甭干了,回家我养你吧,我这是为你好”。这位女性朋友说:“我要的不是这个,我要的是实现自我的价值,我想在工作中表现出色”。一句“我养你”,这是男人对女人最大的安慰了吧。《喜剧之王》里的柳飘飘不是为此感动得无以复加吗?可那是柳飘飘的需求,而我位朋友的需求不是这样的。但她结婚多年的老公却并不能明白她,她说“我有点感动,可是,他不能真正地明白我的想法,这才是我最难过的地方”。有些偏激的人会说了,女人就是难伺候,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可是,你真正地为对方着想了吗?在一起多年,都不明白对方要的是什么,这就是为对方好?甚至“为你好”也能成为很多伤害的起源,潜台词就是否定,“你不行”。“为你好”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是真正帮助对方实现他的梦想。

可能有偏激的人又会说了,如果对方就是想成为一个坏人呢?你也帮助他吗?我这里要谈的是“真正地为对方好”,如果一个人真有这样的念头,一定是有过一些可怕的过去,如果“真正地为对方好”,就应该着手从对方的过去中解开这些往事的负担,解开心灵的枷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真正地为对方着想。甚至很多父母对儿女都未必能做到这一点。
 
然而,活在这个世界上,人的某些体验和认知是省略不得的,只有真实地经历过,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有时候,看见对方遭受心灵的磨难,也只能看着,因为不如此,他不会真正地走过。也只能亲身经历了某些事,人才能明白。如果活着就是炼狱,那也只有亲历,才能完成。
 
那是不是就意味着,外人都作壁上观,任其自生自灭呢?非也。就我个人而言,我不作壁上观,但是,我也不好为人师。我经常是谈到一些我自己的感受,我会讲故事,而且说“这是我的亲身经历,我的一点感受,供你参考”。如果对方能从中获得一点心得,也算是有所得。如果对方不能,那只能说明造化不够。很多事情强求不来,用心或许就是第一位的。当然,像窦文涛这种启发式的方法,也是我要加强的,这也是我听他的说法之后的一点进步吧。
 
生命就是一个过程,生命的体验与感受都是循序渐进的,只有走过这个阶段才能进入下个阶段,才能一步步地不断向上跃升。这就是自然的规律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