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一次做冬至

(2023-12-17 18:32:24)
分类: 散文


 

2023年12月11日,妹婿开车,我和妹妹回家做冬至。对我来说,这是第一次在老家做冬至。在我的印象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政府不准许老百姓上坟,给故去的亲人做冬至自然也在禁止之列,认为这是封建迷信。深受唯物主义教育的我也非常认同这种观点,觉得人死如灯灭,人死了后是无知无觉的,给他们烧纸钱,摆上肉鱼和豆腐、米饭,在坟前倒酒,九泉下的亲人怎么能享受到?“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宋人高翥在《清明日对酒》不早就这样写吗?

因此,我当时就想,这一切皆是荒唐,毫无意义。崇尚节俭的我还觉得这是浪费。生活如此困苦,何必把钱花在这等无聊的事情上?到了1970年代末,故乡的家家户户都恢复了冬至的习俗,而我却是先在中学念书,后又上大学继而工作,冬至一直是父亲他老人家做。2016年父亲故去,听妹妹说,他老人家曾对我不回去做冬至有过抱怨,其实进入新世纪,我的教学和研究虽然没取得什么成就,但做学问的执着和功名心是有的,总想再干干,或许会混出点名堂。就这样,一次次回家做冬至的念头刚冒起又被打断,结果是我永远失去了和父亲一起做冬至的机会,这成了我此生的遗憾。

开场白已完,回到正题。上个星期天,天下着小雨,到我们的车子进入孔城,快到老家时,雨住了。到家后,小妹已经准备好了祭祀物品,我端着祭祀的四大碗和酒杯首先给十三世祖疏荫荣和十四世祖疏月高公大人上坟,我的祖父十七世疏九河大人和祖母吴氏就在两位老祖兆左。

我的祖父母是1987年合葬的,距今已有36年了。墓的左侧上自生的香椿都已经有碗口粗了,其中一棵香椿上有赤腹松鼠用树叶做的窝,而水泥垒就的坟头上除了香椿和香樟树叶,就是香椿炸开的果序。

上完了这些老祖的坟便来到十五世疏守和、十六世疏传家大人以及大姐的母亲坟前祭奠。

我父亲和母亲的墓则在岱鳌,当时适逢丧葬改革,要不然也不会离开束家园的。父亲生性豁达,生前就表示要响应政府号召,选择岱鳌作为埋骨之地。

这次冬至,我的大妹、大妹婿,三弟、三弟媳和他们的儿子加上小妹,一同到岱鳌,这日风不小,为此,我们特别小心,生怕祭祀引起火灾,烧纸钱后一直等明火熄灭才走。

在岱鳌公墓,我看到了董祚发先生(单名志)的墓碑,董先生享年95岁,1980到1981年教过我一年政治,1980年,我高考政治得了62分;1981年,政治考分为80分,董先生于我是有恩的。

祭祀完毕,回到束家园。我对屋后的束家园人的坟发生了考证的兴趣,这里在我少年时候,就知道至少有三个墓碑。2020年,我知道一个墓碑是束家园十二世束有年大人的,1804年立的碑,这次我将另一个墓碑的土用耠板揭开,对照宗谱的手抄本,我才知他是束有年大人的孙子束思祖的坟,墓碑是束思祖的儿子束占鳌(谱名昌旺)在同治十年(1871)立的,束家园这支十四世束思祖大人和夫人杨氏是合墓,思祖公谱名自润,生于乾隆辛丑年(1781)六月廿四午时,卒于道光甲辰年(1844)八月十五日申时,配偶为庐江县小河口杨氏,生于乾隆癸丑年(1793)二月廿一日已时,卒于嘉庆甲戌年(1814)八月廿四日戌时。昌旺公一子国桠,国桠公第五子为国受公的立嗣,是为德礼公。我不禁感叹,那时的宗谱信息是如此多而完整。

我们束家园有一支在血脉上和这两位老祖是相连的。通过对这两个墓碑的了解,我方知古人一般是以字立碑,因为古人互称都得用字,男子到成年时都得以字行世,比如称孟轲,最好用“子舆”;称屈平,最好用屈原;称张飞得用“翼德”,称赵云,得说“子龙”;称杜甫得用“子美”。而且名和字往往有关系,平和原是一个意思,轲和舆也是如此,“飞”和“翼”一个意思“云”和“龙”也有关系云从龙嘛。如此说来,我犯了一个错误,我的父亲在宗谱中是有字的,他老人家字“东鲁”按辈分谱名为“日全”。束家园在我父亲这一辈,字都有一个“东”字,旭日东升也,可见我父亲这一辈的名和字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

老人家生前,我也没有询问东鲁之字是何人所赐,有可能是1950年牺牲在内江的疏东华先生所取,东华公虽然和父亲是堂兄弟,但感情很好,父亲在东华公执教的学堂至少念过两年书,东华先生谱名日暹,1944年考取安庆高级工业中学,是当时束家园最有文化的人。我父亲在生前说起他的学问,几乎有些沉醉地跟我说,他读了《纲鉴》(清代吴乘权的《纲鉴易知录》)。东华先生在高级工业学校毕业后,一心想上大学,可惜家贫,无力实现这个愿望。1948年,我们家乡解放,听说投考华东军政大学不要钱,就前去应试。我父亲步行,一直跟他到桐城县城,因为他老人只有15周岁,体力有限,文化也浅,才放弃了这一计划。我觉得,“东鲁”这个字很适合父亲一生的行迹和对文化的推崇,对学校的感情。东鲁一指春秋鲁国,一指孔子。黎元洪《檄山东文》曰:“东鲁开化最早,文明独先。”“东鲁”一词最出名的出处是苏轼之弟子由的诗句“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我父亲虽然只有高小文化,对学校却有很深的感情,不然也不会将我兄弟三人全部送到大学,这在农村,是极不容易的。我对他老人亏欠很多,没有以他老人的字立碑,却以其谱名立碑,这是大不敬。

说真的,我读宗谱,收获很多,比如我的明一世祖是行兼字,也即谱名和字是一样的,到生于明朝正统癸亥年的公就有谱名和字的区别了,公谱名志远,字仲坚。为什么是这样?这里面肯定有历史原因。而以1949年为界,一代又一代人都只有名,而没有字,这是宗谱文化的中断,也是传统文化中名字文化的消失,其中原因各位看官自然明白。要不要恢复字辈文化,也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一件事。

这次回去做冬至,除了这个考证,我就是看花草,虽然节气到了大雪,民还在补栽油菜,路边的野菊花(学名应该是野甘菊)的黄色花还是鲜艳的,苦橙的果实大多落了,个别的马兰花也还新鲜,能在农历三月作为米粑的原料之一的鼠麯草植株大了,毛绒绒的,在田头地垄往往成片。我居然还发现桤叶黄花稔,乃为安徽植物新记录。发现地点为安徽省枞阳县其林梅花村束家园一墓边,《安徽植物志》只记载同属的湖南黄花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