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因为希望了解这个公益活动的商业操作模式,才翻开了陈坤的《突然就走到了,西藏》。也有另一层原因:我澳洲的朋友浩曦多吉前几天跟我在微博讨论汽车,说着说着,聊到了西藏自驾行,起因是他看了这本书。当时我心里的潜台词是:你又不是没看过我在西藏旅行时写的书,我写的西藏不触动你,陈坤倒触动你了……
这是本很诚恳的书——虽是因为一次行走而写,陈坤却没有把太多笔触放在路上遇到了什么、经历了什么、看见了什么,虽然自己的书也是游记类,但我真的是很怕看那些“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游记。没段旅行都跟每双眼睛有关,每段旅行都跟环境有关,如果不能很好地描述自己,就不要把风景强加给他人,还好,陈坤没有,他忠于自己的行走感受;这本书还让我喜欢的另一个原因是:“行走的力量”是一次运作很成功的公益+商业活动(这也将是我今年工作的重点),但这本书里,商业的痕迹嵌入得刚刚好,没让人生厌,却也记住了。
任何人都有行走的冲动吧,包括我。前两本书出版到现在,有两年多了,第一本的一些读者到现在还会给我写信,说看了我的书以后,极冲动想立刻背包走出去。而今天看陈坤的书,我也有这样的感受。与其说我们想行走,想叛逆与当下的状态,不如说我们都想过猎奇,或逃避,或反省。
去年底,给上司说过辞职的想法,然后默默给自己规划了一条“30岁之旅”(反正都搁浅了,我就不再复述这条美妙的线路了)。终于我还是留下了,冷静下来,我知道我把旅行当成了逃避,逃避当前的困难,也是在逃避未来的压力和不确定,逃避我无法兑现的诺言。
但是,旅行一趟回来后呢,该面对的还是要去面对。人生就是这样:该你买单的事情,就算是赖过去一次,它还会在不久翻出来,递到你的面前,而那时还会加上利息。
所以,我只好把梦想之旅先收藏起来,在看陈坤这本书的时候,让自己冲动一下,并且提醒自己——别忘了,你对自己还有过承诺,你还有一条美好的路线要去完成。
费勇老师在给陈坤这本书的序言里说“在最低处和最高处,最容易迷失,也最容易觉悟”,去年底到今年的一月,算是我这三年来最低谷的一个阶段——发生了很多事情,直接冲击和颠覆了我所坚持的那些“对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其实今天,我也不清楚不再辞职,而是在岗位上坚持下来的结果会是如何,但至少我学会了不逃避,并且开始平静去思考自己过去所坚持的那些“对的”想法。
比如,在写《一直在恋爱,一直在旅行》的时候
,开篇我说到自己辞职去旅行的原因是,不想像那些最后伏案累死在工作台上的职场精英,将旅行永远当成梦想和计划。但今天思考这个问题,我想如果让这些人复生,他们会选择调节好休息和工作的时间,但仍然会把工作放在旅行之前。
佛不在庙里,在路上,旅行或行走又何尝不是?
每段生活和行走都将有所得,只要我们用心去经营。
不过,那些被我拖了梦的旅途,我会完成,给我一点时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