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中的重要时刻之二:拒绝时刻(原创)

标签:
育儿重要时刻拒绝 |
分类: 亲子互动 |
http://s2/bmiddle/001kyfeRgy6IoW3MJzPd1&690
以下是各种拒绝的方式,你试过么?
“好吧,好吧,买给你,你看家里的玩具都成堆了。”迁就抱怨型。
“不许买,家里的规定是三天买一次玩具。”规则型。
“别买了,这有什么好玩,一块破塑料纸包着一根铁丝,铁丝还很危险。”不屑一顾型。
拒绝孩子,成为了育儿的重灾区,拒绝孩子为什么特别难呢,因为在成人世界,会有一个思维定势:对孩子好,就是要满足孩子,不满足,就不是好爸妈。
要不就是无限制的满足,要不就是抱怨,要不就是搬出规定压住,要不就是完全否定。你是哪种呢?
迁就抱怨型的后设是:你是过份的;这样,孩子接收到以后,可能会内在的开始攻击自己,倾向于减少表达;而被“规则型”的孩子,往往会开始仇恨规则,他会直觉地觉得,都是规定惹的祸,要是没有规定,他将是自由自在的。这样的孩子,往往会倾向于不时的去攻击和挑战规定以及绕过规定;而遭遇“不屑一顾型”,则可能会觉得自己是差境的,无聊的,低下的。
拒绝孩子,之所以成为关键时刻,是因为当一个人表达需要时,往往是他最“脆弱”的时刻,这时候的交往品质与形式,是具有催眠效果的。也就是说,这时候的优质沟通,会比平时成倍地支持到孩子,而这时候的创伤,将比平时成倍地伤害到孩子。
在这里,有个新的角度:孩子有要求,其实是内在有需要,最重要的,是看见这后面的需要。这些需要,是重要的,是孩子生长的动力。而满足不满足,就在于父母亲当下的能力了。
http://s15/mw690/001kyfeRgy6IoW71ASyee&690
我记得棉朵5岁时,有一阵非常喜欢买布偶:娃娃,兔子,狗,有阵走玩具柜成了特别让我和她爸犯怵的事。
有一天,我突然问她,妈妈发现你特别喜欢布偶啊,喜欢非常非常多的漂亮布偶,是么。
棉朵:是啊,我喜欢和他们一起玩,他们是我的小伙伴。
我:嗯,有时候,你是不是觉得有点孤单。
说到这儿,棉朵快哭了:妈妈,我真的很孤单,所以才买许多小伙伴,我不喜欢天天关在家里,没有伙伴玩。
我:哦,棉朵是为了让自己不孤零零的,才要这么多伙伴住在家里啊。
你看,多聪明的孩子,我家那栋楼,就棉朵更小,小好几岁,平时回家确实没什么伴,孩子对伙伴的渴望,对交往的渴望,其实是孩子社会化的必然,是生命力的使然。
同时,这些,是不够的,父母亲都忙,孩子是看在眼里的,所以,她寻找到了父母亲更做得到的方式。
那一次,我热泪盈眶,同时,也更深刻的明白,孩子的一举一动,不会是浪费的,是为了更好的活下去。后来我想了些方法,比如与朋友合伙吃晚饭,她带着全家来,加上我们一家人,或者约了几个熟悉的孩子,争取一周有玩一阵的时间儿,棉朵明显减少了对布偶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