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到底是谁欺侮了你的孩子(原创)

(2013-07-29 16:03:16)
标签:

育儿

关系

欺侮

http://s3/mw690/48b4fee5gx6Br8aobLkc2&690

         (阿渺原创,图片摘自网络)

我在一个父母群里,几乎每周见到父母们三个一伙,两个一堆的在谈论“昨天我家孩子又被楼下的打了”,“夏令营只顾挣钱,找来的孩子,太野蛮了,只管打人。”“我的孩子性格太温和了”。

几乎每一堆孩子里,都有一个受气包。而几乎每个父母,都担心自己的孩子被欺侮。

我发现一个现象:往往是小时候是受气包的,忍让性格的父母,或者越是欺侮人,事事在意自己有没有吃亏的父母,就越在意孩子是不是“被欺侮”,有没有合算。这样的看问题的角度,就决定了孩子的生活方向只能是在被欺侮与欺侮人里摆荡了。

事例还原如下:

孩子与楼下的大毛在玩具的过程中,发生了争执,孩子不肯把玩具给大毛,大毛“啪”的一下,对着孩子的小脸就是一巴掌。

孩子哭着回来了!

妈妈还没听清楚,“蹭”地一下,无名火就往上冒了:“你怎么不还手”!或者“你打回来啊”(有些父母则隐晦地表示,这时候要坚持地保护自己,潜台词还是,你怎么让别人欺侮你)

随即找到大毛,有可能直接对大毛进行了教育,大毛妈如果不愿意,那么,大人之间的战争升级。(我虽然是举例,但是,比这严重的事,比比皆是,有多少邻里吵架是因为孩子的交往挑起来的,看看周围就懂。我自己亲身经历过这些,看到父母亲非常生气地窜了出来,其实孩子本身不过就有一点点委屈而已)

事例完毕,进入分析阶段。

在这里,表面上,你在帮忙你的孩子出主意,在心疼你的孩子“被欺侮”了,其实,这里,发生了一个抽取性内射的过程。这是由心理学家波拉斯奉献的。在“被欺侮”的关系里,抽取性内射是怎么发生的呢?(还有一个称呼,叫覆盖,我打算专门再写一次)

 

http://s6/mw690/48b4fee5gx6Br8njOx7e5&690

    抽取性内射:首先,内射过程如下:忍让、受气包、小时候总“被欺侮”的父母,先把孩子之间的肢体性的交流、合理冲撞,定义成“欺侮”与“被欺侮”的关系,在这里,“被欺侮”就被父母从自己心里注射进了孩子的心理。(这是内射过程,通俗地说就是把自己不想要的射入孩子的心理内部)

同时,还有抽取过程。孩子回来找妈妈,是不知道怎么办了,这正是孩子根据自身的感受生长出相信的应对方式的机会(也就是自体心理学的核心),但是,这一部分被内射进来的概念压住了,没有机会长出来了。

比如,孩子只是不明白为什么大毛要这么用力打他,只要妈妈蹲下来支持一下孩子,孩子马上就明白了自己的处境的。孩子感觉到大人的支持以后,他就有能力平复下来,去仔细感觉内心的状态,然后做出答复。

可是,母亲的气急败坏的态度,以及话语里“窝囊”“没用”“被欺侮”以及隐含在话后面的安在孩子身上的低价值感,那么,孩子得不到支持,没有发展出体贴自己的内心的感受的能力与机会,而是直接被“嫁接”上了“窝囊”“没用”“被欺侮”,以后呢,孩子的心理结构里,就安上了这些部分。

 

最最重要的是,这样内射进来的部分,会非常奇怪地长在孩子的心理结构上。

要么,动力作用不足。(原谅我,说得太不通俗了),通俗地说,呈现的现象就是,越是父母亲认为被欺付的孩子,他就越没有还手之力。因为,孩子本来就不认为自己“被欺侮”“窝囊”“没用”,只是在妈妈的态度里,被“被欺侮”被“窝囊”被“没用了”,他自然没有真正的动力,去“还手”“去打倒敌人”。

而且,最重要的是,一、他会怀疑,并且抵触这些妈妈输入的概念;二、这些输入的概念与他真正的感觉出来的东西混在一起时,他就认不出哪些是自己的了。三、等到真正要还手,需要抵抗些什么的时候。他在怀疑着自己的感觉,真正需要保护自己的时候,就保护不了自己。

要么,动力作用过强,这种常见于亲子关系十分不好的家庭里,父母很少关心孩子,这时候内射进来的部分,变得超乎寻常的重要,承载了维持与父母的连接作用,也就是生之动力被转接了,动力反常地强大,任何时候,外界的随意的刺激,都会成为内射进来的部分的动力,甚至成为一种价值现显,向妈妈证明:我有用,成为真正暴力的孩子。

不管以上的哪种情况,恭喜你,你的孩子成功的成为一个群体中的“沙包”一族,成为最会告状,被修理得最惨的孩子;或者成为特别暴力的孩子。

 http://s3/mw690/48b4fee5gx6Br8qhJPYa2&690

再说说,孩子之间的互相“欺侮”,其实本质是什么!

在这里,我很慎重地提出一个现象,现在的独生子女,经常关住,然后偶尔出去放风一次,打架了回来,家长就觉得这样出去不安全,就关得更紧了,关了一阵,孩子受不了,再放风一次,果然,再打架回来,家长就觉得更验证了自己的感觉,恶性循环!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合理的肢体交流以及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冲突,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专门有个词叫“合理冲撞”,通俗地说,就是孩子间解决问题,正常发育的孩子,心理没问题的孩子,都会用打,会用上肢体,这是一个人类幼年的正常过程,就是他们学习收放自己的力度的过程。而且,上天的安排多么巧妙:小小的孩子在练习的过程中,力气不大,伤害性很小。在自然界里,狼与狼之间,在小时候就是要这样咬着长大的。在这样一来一往的疼与痛之间,孩子就明白了,怎么样做,可以维持得了关系。

而这样关一阵,放风一阵的孩子,他们打起人来,是非常疼的,而且,加上暴力动画片的无意识的影响,等他们到15岁的时候再放出去,就可以达到“放风一次,就让父母永远记住”的效果。他们有可能直接就升级成了少年犯。在这里,李天一,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教案。

http://s9/mw690/48b4fee5gx6Br8QFy1a08&690

那么,在孩子与孩子合理冲撞时,流下的眼泪与伤痛怎么办?

唯一的办法就是支持孩子!

孩子哭着回来了,家长此时及时的提供一个平静而温和的环抱,可能很重要,描述我们看见的事实:“妈妈看见宝宝的眼泪大滴大滴的落下来,发生了什么事?”

孩子扑在妈妈怀里,哭了会说:“大毛打我。”

妈妈,抚着孩子的背说:“抢玩具,然后就动手了?”

这时候,如果想试验的妈妈就会看到,你越平静、坦然,孩子就越能够贴近自己的感觉。这时候,孩子有可能回应“我不喜欢他抢我玩具,还打人的行为”

妈妈相应的回复“你其实是希望他不要用抢的办法是么?”“你其实喜欢他和你说,而不是直接打,是么”

这些语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就一步一步的,通过这些,看见情绪后面,他自己真正的需要。

以后,你此刻的平静的坦然的形象,将有可能会内化成将来,孩子面临重大冲突时,定静的内在父母的形象,成为孩子强大有力的支持。这就是抗挫折的真正力量所在!

而父母此刻的指责、鄙视、不信任的态度,则转化成了孩子面临重大冲突时,除了外在冲突,他还得面对内在父母的批评,雪上加霜!

 

别做那个冲出去的父母,别打着关爱孩子的名义,挺身而出。

我深深地明白这些行为后面,基于父母本身的成长缺失,所造成的驱动力有多大,但是,如果,你真的每次都难过得要死,真的每次都怒气冲冲,也别去在你的孩子身上“成长自己”,别在孩子身上玩“抽取性内射”,你去找咨询师吧,几千块钱,换回来一个有主见的,而非受气包的孩子。以及你自己小时候坑洞的填平,情结的平复,多值得。

当你觉得孩子“被欺侮”时,请用我们爱子女之心看一看吧,到底是邻居家大毛“欺侮”了你的孩子,还是你在“欺付”你的孩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