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爱关系育儿 |
分类: 亲子互动 |
http://s4/mw690/48b4fee5gx6Bj8xU7T503&690
最近有好几个家长朋友和我谈到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经得起挫折,其实,我一直的观念就是:孩子不需要挫折教育!
孩子学走路,几乎是每个父母百分之百都会遇见到的。但因为应对方式的不同,呈现出三种样式出来。
场景一:孩子刚学会走路,摔倒了,孩子哭了,边流泪,边看着边上的父母。
家长连忙跑过去,心疼地抱起孩子,还不忘记踩两脚地板,说,宝宝不哭,地板坏。
场景二,孩子刚学会走路,经过一个转角时,摔倒了,孩子哭了,边流泪,边看着边上的父母。
家长只看着,想着挫折教育,只在边上说:“男子汉,不能哭。摔倒了,自己爬起来。”
场景三,孩子刚学会走路,经过一个转角时,摔倒了,孩子哭了,边流泪,边看着边上的父母。
家长关切地走到孩子身边,蹲下来抚着孩子的肩膀:“宝贝感觉很疼是不是,这次是自己站起来,还是妈妈帮忙。”(此类家长会根据她感受到的孩子的情绪调整当下给出的语言。)
我想讨论的是第二种挫折教育的孩子,与第三种的不同以及对孩子生命历程的可能性影响。
我不知道挫折教育这个词是谁提出来的,究其原因:中国很看重坚强和坚苦的作风,一方面来自于传统的观念,一方面,在党国的提倡与宣传下,坚苦几乎上升到了一种人生观的层次。
还有一个原因是:会实施挫折教育的,一般会是70后以后出生的父母开始,他们开始有时间和金钱花在孩子的教育上,开始注重教育,并且当他们开始生孩子时,正是中国开始实施“独生子女”政策十年左右,独生子女的娇纵和百依百顺的教育开始出现大量的弊端的现实情况下,引起了国人的反思,而70后出生的这批父母,就开始对其子女进行相反的“挫折”教育。
而父母们,使用挫折教育最常见、最早的时候,几乎就在孩子学步期。我有不少的同事在谈起孩子摔倒时怎么办时,都会有“资深”人士说,别扶他!别惯着孩子!别心疼!
童年岁月里,每一次父母与孩子的交流,都将刻在孩子的心理结构内,成为以后他对自己的办法中的一个选择项,也可以说是心理地图。
第二种场景的重复,孩子将可能变成“坚强”的孩子,面对人生的苦难时,都将独自去面对,同时,这存在的危险可能是:他建立一种信念:一个人在摔倒时,就应该坚强,不顾自己的伤痛,马上爬起来,这样才是勇士所为,才是父母认可的。
同时,他有可能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他摔得多痛,都有一双支持的手,一颗理解的心。他的内在所建立的父母,是袖用旁观的,而他的感受,是不被支持,不被允许的,连眼泪,都不值得为自己流。
这样的人生,就缺少了柔韧性,缺少了对自我的珍惜,缺少了对自己的爱护,并且不认为自己值得爱护。
在这方面,文学塑造得最好的是海明威,他的“硬汉”风格,以及他本人传奇的一生,都在告诉人们:硬汉的可歌可泣,我个人是非常佩服的,但是,如果换成我的孩子,我,不愿意!
这应了中国的一句话:过刚易折。
而第三种场景,姑且叫支持性教育吧。在第三种场景中,摔倒,就仅仅是摔倒,而摔倒后孩子的反应,不再成为评价他是不是好孩子的标准,当事情成为事情本身时,一切就变得容易了。而孩子也明白:不管她碰见什么事,她都是值得被支持的,她的感受,都是值得被倾听的,并且慢慢地,这种支持,以及倾听的能力,就转化成了内在的父母,或者说,她内在就建立了支持性的客体关系,以后,面对人生的风雨,她不用把好好的一个人,弄成一堵墙,疼的时候,她心疼自己,她流泪,同时,她会找办法帮助自己,支持自己,而找人支持自己也成了自我支持的一个有效办法。
在类似场景中,我试过非常多次,我发现孩子每次孩子的反应也不一样,有时候她说没事,一下就爬起来、继续玩儿去了;有时候她说很疼,需要妈妈抱抱;有时候特别疼了,流眼泪,然后娘俩打算着怎么处理伤口……在这种连接中,我感受到非常自然、流畅的能力与感受的流动,十分之喜悦人。
我特别反对的是人为的制造挫折,这个观念的由来,可能还是来自于:现在吃苦了,以后碰到苦处才不怕。也可能因为中国人的观念里觉得:先苦后甜才是好。所以,我们就拼命的“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没有挫折,制造挫折也要教育”。
我认为:
一方面,生命中,自自然然地就会有挫折,在一个生命生下来的第一天:比如想吃奶时,妈妈不在身边;要便便时,没有人理会;学走路时,走几步就摔倒。完全不需要你来制造挫折,凭什么你一个内在客体不良,本身问题重重的成年人,来挫折一个生下来内在完满自然的孩子呢?父母,绝不是上帝。
另一方面,孩子对生命中出现的挫折,其实完全有能力解决,先不要说大孩子,刚出生的孩子,都能够,自自然然地,完全无误地、忠于内心的使用当下所能够的能力:哭,或者是安静的表现出满足。
如同孩子天生会玩一样,孩子自自然然地,会与“挫折”玩得很好,孩子天生地,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觉得这是生命的本然的属性。
我原来在产科工作时,在产后回访时,月子里的妈妈们经常会问:怎么样才能知道孩子带得好不好。
资深的医务人员的会告诉他们一个临床经验:孩子一天一天的体重增加,然后吃奶、睡眠,都有他的规律,最重要的是,妈妈和孩子之间,会有一种天生的联系,你能够感受到孩子的状态。你不用担心,孩子自然会让你明白他需要什么!
而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孩子需要挫折,这有可能本身是把对自己的不信任投射在孩子身上的行为。
从百依百顺到挫折教育,这是理念与理念的博奕,同时,身在这些理念下坐过山车般的家长们,请看一看,你所信仰的,所给依赖的,真的是你想要的么?
归根结底,我认为,和孩子的相处,要加强的,只是感受的能力以及理解自己的感受的能力,只需要真实地贴近你做为一个成年人的感受,然后真诚的去理解一个孩子的感受,向孩子验证你对他的看法,支持孩子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当然,一个成年人贴近自己的感受的能力、理解自己的能力,又恰恰是一个新话题,也就是韩岩老师所说的“心理化的能力”。
延伸阅读:韩岩:后情商时代:什么是心理化,为什么我们需要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