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昨晚,雨下得滂沱。一家三口人坐在肯德基餐厅里,一方面躲雨,一方面乖想买个玩具。
那就买吧。乖爸表示:他负责提供钱,小乖负责向餐厅的服务生表达购买的需求。小乖一向在陌生的小朋友面前可以很舒展地表达她的愿望,我以为这不是她的难题。
出人意料的是,小乖先是纠结了很久,不知道怎样才能得到玩具,也不愿意了解怎么样才能得到玩具,经过大人示范后,她还是表示:紧张啊!
我个人是不怎么赞同小盆友吃汉堡什么的,既然她愿意就让她自己努力吧。
到最后,她也没有努力成,我们打算离开时,她很勇敢地跑到了售餐的服务生面前,排队的人突然多起来,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我们约好,小乖哪天想买就来买。
当时我就奇怪:为什么小乖和孩子的沟通可以这么自由,而和大人,却会“紧张”!
孩子告诉我,因为经常去小卖部挑东西的时候,有些叔叔很凶。我觉得心疼:这些成人对孩子的轻视和无礼,使一个原本自然舒展的孩子,变得如此“紧张”。
我告诉她:小乖觉得紧张,是因为原来被卖东西的叔叔凶过,所以小乖现在就害怕这边的叔叔啦,不是因为小乖的能力问题!而且,那些凶你的叔叔们的行为,肯定是不合适的。妈妈觉得小乖是值得任何一个大人尊重和爱护的,而妈妈的责任就是在你觉得被凶的时候,保护小乖,一直长到小乖有了自己的力气和办法。
前几天亲子阅读时,我告诉小乖德国出了个希特勒,他杀了很多犹太人,因为他小时候没有被大人们好好的爱过,长大以后他就恨别人,要杀了别人。
每个孩子,都是这么值得爱,应该爱,理所当然地被爱的啊。
二、有一天,小乖去选玩具。
我在玩具店外接一个电话。
小乖一直在想选什么玩具,结果玩具店的老板娘有点不高兴:“这个不能一直开!”“这个不能这么大的力气!”不断地把小乖想试一试的玩具从她手中拿走。
我看见了,接完电话进来时,听到了。
小乖有点气馁。
我蹲下来,告诉小乖:“你想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带回家吧,妈妈觉得这样是很珍惜玩具!”
然后我把她感兴趣的玩具介绍给她,强调:“我们进一个店里,就有权利选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你实在不喜欢这里的玩具,我们就可以换一家店。”
店主估计听出了我的话来,立刻换了一副面孔。
这里面,就有赤裸裸的对弱小的孩子的不尊重。
三、小时候,我们没有力量。周围的环境的压迫,周围大人的轻视,会让我们觉得没有力量是可耻的。然后小时候的我们品尝着低自尊的痛苦。就象随时要被抹杀,随时被夺走权利。
这时如果有什么令我们感觉到了力量,我们就会一直巴着不放,我们会觉得是这种东西、这种情形让我们有力量。我们会一直追求这种模式。会把这种模式当成真正的自我。
我想,我应该让小乖明白:你是有价值的,不是因为你漂亮,你可爱,你的种种优点。
四、我慢慢地开始明白这些,我想,是因为我越来越真实地感觉到了我的价值,我感觉到我的价值,不是因为我的相貌,我的能干,我的知识,我的视野,我所掌握的……而是因为我就是我,我就是有价值的。当我越来越觉得我有价值时,我越来越显示出了我的价值:我的这些细心,我的推理能力,我的想象力,我的一切优点。我的有价值,不是象小时候一样,靠某个人,某种形式,我靠当下的这个全然的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