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评判和概念

(2012-03-07 09:19:25)
标签:

心理分析

概念

评判

文化

“大人怎么可以强迫小孩呢?”

“这是一个评判。”

这是一个对话,前一句是评判,后一句也是评判。评判到底重要不重要?

试分析:

评判,分为对内和对外两种,即对自我的评判和对他人的评判。

第一种情况,对内评判,即对自我的评判。从理性来说判断是很重要的,在不能或者无法跟着感觉走的时候,至少让你明白,你处于什么情况下,你的判断之外是什么。不能跟着感觉走的情况即个人感受性被抹去后,只留下理智。而无法跟着感觉走的情况发生在什么时候呢,比如重大的危机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使人六神无主,或者外界的扰乱过大,使人无法进入当下的情况。

总的来说,对自我的评判在社会心理学上,应该是受到鼓励和支持的一项技能,在《发展心理学》中禅述童年的重要性理由之一就是自我评价的提高。对自我的评价,可以看清自我的界限所在,构建自我安全感。

从人本主义分析,如果一个人的安全感足够,应该是无需对自我进行评判和定义的。只需要对当下情境进行感知即可,无需评判。表达想法即可。但是表达想法时,因为人类的语言其实就是概念化的过程,即使是描述中,也是存在着概念化的。所以

第二种情况:对外的评判,即对他人的评判。

对他人的评判可以明晰对方的界限,就象裁判判定球是否出线。

但是,对外的评判特别容易侵犯对方的安全感,引起对方的阻抗,也就是自我防卫。评判以权威的面目出现,一、被评判者容易感受到被定义的危胁感。二、评判者的权威,极容易使受众出现自我安全感受损的情况,然后导致阻抗。就如刚才的比喻,中国男足和韩国队,二方踢球,结果裁判是中国队的。你说不黑哨才奇怪,所以人与人的交往,常见的交锋是,对方也派出个裁判,谁也不服谁。事实上,在社会交往中,二个个体的互动,谁如果掌握了裁判权,就表明占据了更多的优势。人类的角色化过程,就是规定这个角色可以给别人下定义,那个角色只能被动接受。老师之于学生,领导之于下属,大人之于孩子。

从语言角度来说,语言就是概念化的过程,每一个词,都是对主观感受到的世界的一个定义和概括。概念化的危险性在于越是概括就越失真。在行为认知学派里,贝克列出的被称作认知歪曲的导致错误假设与误解的系统推理错误中,第二条即选择性概括,即失真,第三条为过度概括,第五条为贴标签和错贴标签。

有心灵学者认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进化方向失误,转向语言表达阶段。但是,不管心灵学者怎么认为,我们现在已经处于语言世界,评判和概念化的存在是非常的普遍的。有句俗话“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称”,那么,评判的价值所在呢?

评判应该是也有自身存在的价值的,比如文首的后一句“这是一个评判。”这后一句话促使了我写下这么多,也就是说,使评判的作用浮现在我的意识层面。有个成语叫醍糊灌顶,有一句俗语叫一语惊醒梦中人。评判本身就是对感受的意识化和理性化。

那么,人们一般什么时候采用评判呢,评判是把枪,当然是自我安全感不足,或者是自我价值受损的情况下,或者是需要增加自我安全感的情况下,这把枪才要亮出来。

而现在回头题头,为什么一个孩子会提出:“大人怎么可以强迫小孩子呢?”

一、这说明孩子感受到了交往中的不舒服,被牵扯的感觉,说明环境中可能存在强迫。

二、为什么孩子会采用感觉向理性转化的方式呢,说明外界不足够重视感受,而重视理性的这种方式。

三、说明孩子还是勇敢表达自己的。这说明外界有一个鼓励她勇敢的环境。

更好的情景是,如果一个孩子可以信任自己的感觉,采用感觉自己的感觉,也是很好的,比如你这样说的时候,我心里感觉很难受。说明环境要给予的是让孩子明白她的感受,父母也足够重视。

当然,理性和文明的发达,必然导致人们的角色化过重,人变成了角色本色,人的感受随即被压抑,进而人与人本身的这种断层,必然导致了安全感的缺失,这就导致了概念的普遍性和泛滥,进而进一步促进了人的身心分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