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赵宁宇
赵宁宇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457
  • 关注人气:1,4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院校导演流派研究(上)电影学院

(2011-11-17 22:01:47)
标签:

娱乐

分类: 认识电影

 

一、             电影学院

在国内,北京电影学院是唯一一所学科专业配备齐全的电影专业院校,电影业内的高级从业人员,绝大部分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即使不是电影学院出身,也普遍直接或者间接接受过电影学院的教育。

北京电影学院在世界上也处于超一流的地位,和美国加大洛杉矶分校、纽约大学、巴黎高等电影学院、英国皇家电影学院、莫斯科电影学院等齐名。硬件设施则独当全球第一名。

历史,传承,技术,系统,是电影学院毕业导演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

1、天之骄子

电影学院得天独厚的优势来自于三个方面:

新中国电影教育体制;

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

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

新中国的教育体制有着计划经济的特点,举全国之力建设一电影学院,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了充分的保证。同时,计划经济使得电影学院与制片厂的关系十分紧密,教学与创作形成直通车,电影学院和电影业界的血脉相通顺畅。

新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使得电影学院在艺术观念上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从70年代末期开始,电影学院师生一直进行着不停的观念更新,极大地影响着教学观念、认识方法和创作技巧,形成了一代更胜一代的自我检讨、自我更新、升级换代的能力。

80年代,位于北京北三环路旁的新校园落成,电影学院教学面积跃升为世界第一。各个方面划拨的资金、自主产出的收益,源源不断地支撑着电影学院的软硬件建设。新世纪,电影学院(从原上级单位广电总局)划归北京市管理后,极受重视,获得的资金成倍上涨,使得电影学院有条件大规模购置最先进的电影设备。经过不断建设,北京电影学院的设备水平与好莱坞一线技术设备保持相同水平。电影学院牛气冲天,常常和好莱坞一线公司同时下单,是科达、阿莱、索尼、杜比等豪门公司的头等客户——这是世界其他电影学院无法比拟的。

技术设备的雄厚实力,使得电影学院具有着先天的优势。一批批培养完成的电影人,迅速进入电影生产的肌体,成才面积和速度远远超过其他院校,这是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2、本科生与研究生

在电影学院,本科生(亦包含大专、高职)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有些尴尬。历史上,曾有“博士生不如硕士生、硕士生不如本科生、本科生不如大专生、大专生不如进修生”的说法,且为许多业内人士认同。其道理,大致是“电影是一门实践性的艺术,读书越多,实践能力越差”的有趣思路。这种说法显露出两个信息:一方面,部分电影学院培养出的毕业生理论能力强、动手能力差;一方面,电影界对于学历教育具有强烈的抵制情绪。事实上,这种说法更多来自于没有接受过电影教育的电影产业人员——位置决定立场。

学院内部曾经存在的奇特认识则是:表演、摄影等专业仅仅需要大专层次的教育,学生应少学2年迅速进入产业工作,在实践中成长;导演、编剧等专业则需要深厚的生活、艺术积淀,本科4年很难培养出成熟人才,应该从社会人员中招收研究生,在硕士层面进行教育——博士教育则毫无必要。这些挑肥拣瘦、捻轻怕重的奇怪思路令电影学自毁形象、损失惨重,造成了在中国教育界低人一等的错觉。

本科生和研究生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情绪对立。本科生认为研究生大部分“半路出家”,没有经受严格的实践训练,拍不了电影;研究生认为本科生不够成熟,纯技术主义,理解不了电影深刻的内涵;学院和产业的话语加深了这种隔阂。虽然,事后看起来,这不过是孩子气的自说自话。学生如是,学院如是,产业的言论也算不上成熟。

结果却出人意料。电影学院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都培养出许多电影人才。曾经被许多人认为在创作上毫无出路的研究生们,反而以实际行动产生出诸多代表人物。在导演方面,姜伟、陆川、沈东、游飞、章明、俞钟、宁敬武、蒲剑等,都是“半路出家”的研究生。这里尚没有列举数量更多的本院本科出身的研究生。

无论研究生还是本科生,电影学院的学生中“权”与“贵”子弟的成分极少,这和民间印象完全相反。盖电影工作太过艰苦,权贵子弟绝难忍受,故知难而退。

 

3、无所不能的进修班

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后果之一,使得中国电影界几乎全部变成了电影学院的“三种人”:电影学院毕业生、电影学院进修生、电影学院家属(家长为多)。这种现象同样存在与戏剧界与戏剧学院、电视界与传媒大学的关系上。

新时期以来,电影学院便开始不断招收干部进修班(包括干部进修班、干部大专班、研修班、师资班等)。其实,在1950年电影学院正式建院(近闻电影学院正准备将学院历史前推至延安时期)时的基本建制正是这干部进修班,直到1956年才开始招收本科。(戏剧学院同理,1950年建院,1953年开始招收本科。)文革结束前后,各个电影厂的业务骨干广泛进入电影学院各系专业干部进修班学习,部分电视台、戏剧界、部队文化系统的干部也进入了干部进修班。绝大部分中国电影导演均曾在电影学院“轮训”,各类干部进修班出身的导演包括:吴天明、韩三平、黄建新、翟俊杰、宋江波、史蜀君、王冀邢、米家山、周晓文、唐国强、刘继忠、徐耿、高希希、孙周、刘抒鹃、张晓光、郑华、戴玮、高晓松等均出身于电影学院(各系)干部进修班。

 

2011年的金鸡奖获得者中,电影学院出身占据了绝大多数席位,其构成刚好涵盖了电影学院教育体系的各个方面。最佳影片《飞天》导演之一沈东、最佳处女作导演路阳为研究生,最佳编剧程晓玲、最佳导演陈力为进修班毕业生,最佳摄影孙明、最佳美术霍廷霄、最佳录音王丹戎、最佳女演员娜仁花为本科毕业生,最佳音乐王黎光、最佳动画片导演孙立军为教师,最佳女配角国歌为MFA艺术学硕士——

这个分布也基本符合电视剧导演的规律。在电视剧创作阵容中,出身于戏剧学院和院团的导演比例稍高于电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