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导演流派研究(下)戏剧学院及其他院校
(2011-11-19 00:53:56)
标签:
娱乐 |
分类: 认识电影 |
三、
1、 中央戏剧学院
中央戏剧学院的毕业生们从来不认为自己在电影创作上低电影学院一等——这种强烈的情绪本身便蕴含着问题。
戏剧和电影的亲缘性,随着中国电影“去戏剧化”运动而被切断。在电影界和知识界几乎一边倒地口诛笔伐戏剧对电影造成的“恶劣影响”时,戏剧界不得不和电影划清了界限。但是,电影这种新奇的事物对于戏剧学院的师生具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虽似门外人谈,却总难以割舍。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电影界在完成“去戏剧化”的理论准备后,一古脑地冲向戏剧院校和院团争抢演员。排斥戏剧的新主张指导下的新电影,大多邀请了戏剧演员演出,发声最响亮的导演,动作最为迅猛。戏剧学院的学生们由是感到:电影还是缺不了我们。
不仅能演,也能写、能导、能拍。1985年开始,戏剧学院的各系在专业目录“戏剧”之前加上了“(影视)”的标志,类似于主动“复婚”的明示;如今则彻底叫了“戏剧影视”。戏剧学院也开设了电影课程,导演课程老师几乎全部来自于北京电影学院:郑洞天、谢飞、韩小磊、司徒兆敦、詹相持;可以说,戏剧学院的电影教育,依旧是电影学院血脉的延续。而在电影学院的表演系、导演系、文学系,也有一批毕业于中戏以及来自戏剧院团的教师在授课。血脉交杂,说不清到底有没有真“离婚”。
世纪之交,中央戏剧学院正式创立电视艺术系,后又更名为电影电视系,从北京电影学院接收了一批毕业生,也就是现在的电影学科教学骨干,如:何可可、吴楠、饶辉、徐枫、顾峥、李丽娜等。这是戏剧学院电影教育的第二次“基因”引进。中国各校电影教育都和电影学院脱不开干系,这种情况后边可以屡屡看到。
中央戏剧学院出身的电影导演,同样来自于各个系。导演系有谢洪、阎建钢、古榕、沈杨亚洲、悦、张杨、施润玖、马俪文、周伟、金琛、袁卫东等,戏剧文学系有康建民、范元等,表演系有姜文、刘晓宁、江澄、刘新等,文学系有张一白、刁奕男等,舞台美术系有张猛等,电视系有姬诚、韩岩等。由于戏剧和电视剧亲缘更近,戏剧学院培养出的电视剧导演是自己培养出的电影导演的数倍。
2、 上海戏剧学院
上戏培养电影导演的情况则有些特殊。1986年,上戏招收了有史以来第二个导演本科班,且明确加入了影视主题。这一班中有吴天戈、郑大圣、傅东育、傅华阳、梁山等,成为上海影视剧导演的重要力量。有趣的是,上影厂的子弟继承电影业的甚多,分别在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学习,后大多回归上海,构成了上影厂的新一代导演阵容。导演系之后培养出的导演还有鲍莉等。
上戏导86的教师队伍,除了上海电影界的元老之外,也有一部分电影学院教师前往任教。之后,上戏也从电影学院引进了部分师资,如万传法、潘雨等。
上戏文学系则培养出了一位大名鼎鼎的电影导演和社会活动家:原电影局副局长江平。
3、 解放军艺术学院
军艺的戏剧系是专门培养戏剧工作者的单位,也曾培养出少数电影导演,如宁海强、尚敬等。部队系统的电影工作者大部分选择在电影学院进修,因此普遍成为了电影学院的校友。比如毕业于军艺戏剧系的八一厂导演翟俊杰,后又考入电影学院干部进修班,从专业归属看,仍应以电影学院学习为主体。
四、
1、 中国传媒大学
传媒大学的电影学学科建设是一个特殊的案例。短短十年,新建的电影学专业基本坐定了业内的第二把交椅,综合水平仅次于北京电影学院。
然而,这种情况却事出有因。传媒大学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从北京电影学院引进师资动作极为迅猛,前后达到三四十位,其中包括78班的梁明、潘桦、周炜、吕晓刚;历届研究生中的游飞、金贵荣、周涌、蒲剑、赵永华、马勇诚等;外加曹久平、李停战等电影业宿将——其导演系、摄影系几乎就是电影学院的翻版,故教学迅速形成规模。
然而,传媒大学产生的电影导演,却并非全部出现在电影学建成之后。原北京广播学院毕业生中也有不少电影的热爱者,并且走上了电影导演之路。如电视系的李杨、张琦、邓科,文艺系的王保民,戏剧戏曲学的谭华等。
北京市一大批电视工作者曾在原广播学院干部进修班学习,获得大专学历。其中有些成为了电影导演,最著名的是冯小刚、郑晓龙。
传媒大学电影学培养出的则是一些刚刚完成独立作品的年轻人,如胡平、曹静、许远、王莉、黄天乐等,未来发展尚须时日。
2、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重庆美视电影学院、上海大学等
北京师范大学的电影学教育开展接近20年,但由于依托文学的大学科范畴,主要集中在理论评论领域进行教学,没有系统的电影创作课程体系,故没有太多的电影导演产生。有志于电影的毕业生,如朱枫、宁浩,先后投靠了电影学院继续深造,终成大业。近年来,师大教师张同道不断有电影作品问世,毕业生韩杰导演了《Hello,树先生》,为师范大学的电影学教育带来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与师范大学相似,在理论评论领域影响日重,但还没有正式进入电影创作的系统教学。北大毕业的张江南导演也并非出身于电影专业。
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的电影创作教学相当正规,但培养出的导演还不算多。
上海大学的希望之星,则是《上海公园》黄凯。
还有一部分导演并非电影或相关专业出身,但在电影导演领域成绩斐然,如毕业于河北大学新闻系的高群书、内蒙古大学中文系的哈斯朝鲁、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的尹丽川、等等。
综上可知,由于历史的原因,国内各个院校的电影教育,均与北京电影学院渊源相连,大部分电影导演,均接受了电影学院的直接或间接的教育,虽有个性差异,但总体处于一个大的系统之内——此节无可厚非,北京电影学院,本身就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抽调全国各类专门人才开办的专业院校。
中国电影导演的流派差异更多的不是源于出身门派,而是年代差异。中国当代社会变化迅猛,不同年龄段的人们思想差异巨大,因此,虽然在“第六代”后已经停止群代划分,但中国电影导演的群代性依旧真切地存在着。这是另一个值得研究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