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2000表(一)太平记
(2010-08-04 03:14:38)
标签:
教育 |
分类: 孩子王 |
“太平我不来,我来不太平。”
2002年9月,开学,走进看台下的专业教室,中国传媒大学开天辟地第一班2000表的24位同学整齐列队欢迎。当时我说出的,就是这10个字。
2000班是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本科班。经过第一、二两个学年的学习,打下了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系里决定,由我、吕晓刚和另一位老师构成教学组,负责第三学年的教学。刚刚开学,吕老师突发心脏病,住院治疗,直到11月中才回到班内。 另一位老师不久离开了专业。于是,虽然没有专门的任命,我本人实际上担任了这一阶段2000表表演课主讲教师的工作。为了配合教学,系里紧急调来我97导的老学生、当时正在导演专业读研究生的刘硕担任助教。
我和2000表的同学比较熟悉。这个班是从700余名考生中挑选出来的,虽然内外部条件都不算太突出,但有着几个鲜明的特点:文化课水平较高;纪律性较好;班内比较团结;外部条件比较好;部分同学有一定的特殊技巧。但同学们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对于艺术创作方法认识不够深入和全面;有时比较懒惰和被动;思想情绪不够稳定,专业思想不够巩固;对于未来比较悲观,或者无明确目的。由于我曾经 2000表的英语课教师,对于大家的个人特点和思想动态都是了解的。
具体分析2000表的情况。
在表演教学方面,苏彭成、吕晓刚等老师在之前两年的教学中,给2000班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全班注重现实主义表演方法的训练,表演风格朴实、自然,不搞花头。关注点和作品选材贴近生活,能够较好地调动自我经验,完成角色和作品的创作。不足之处是接触的文学、戏剧作品范围较窄,难度不大,缺乏具有一定难度的作品训练,尚未拉开内外部技巧的宽度和广度。同时,训练方法相对简单,共性明显,艺术个性未得发挥,有着迅速提高水平的迫切要求,以及实施起来的难度。
在语言教学方面,由于特聘中央戏剧学院 王明亚老师担任主讲教师,给2000班同学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其语言水平相当出色,毫不逊于同期的中央戏剧学院2000班。这是2000表后来成功的一个重要基础。
2000班同学各具专业特色,大部分都具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当时公认的专业优秀的同学并不多,许多后来大放异彩的同学,当时还毫不起眼,有的甚至已经丧失了对于专业的信念,正在准备回家改行。二年学习以后,对2000表同学的专业评估如下:
男生:
朱首伦。班长。瘦削,有干劲,表演一般化,不好不坏。
孙德元。形象有喜感,刻苦,有一定表演技巧,有台缘。
蒋
封
赵
张征宇。小小生,烦恼的少年维特。
郜
雷
陈
胡
张洪泽。
女生。
孟盛楠。一个演技派高手,但还有潜力可挖。
孙
王梦欢。冲击力很强的重庆辣妹子,大号。
陈俪媛。苦情西施。
沈
马
叶
张
汪媛媛。质朴,周到,富有生活质感。退伍女兵。
杨
曹
丁
陈焕焕。
开始上课。拜托当时的学制,第三学年每周有3天24课时的表演课。虽然正式老师只有一个。
首先布置了整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和步骤,大伙大大咧咧听着,有一搭无一搭地做着笔记。
之后宣布了班级纪律。不允许迟到。不允许早退。不允许请假。住院开假条,不住院不准假必须见习。不交作业犯天条。犯错误写检讨,贴在墙上,全班同学和共用同一教室的师弟师妹同看一学期。
允许上课睡觉,只要你睡得着——这个规定看似有点怪。
之三,全体起立,目标操场,跑步走——
开始了,脱胎换骨的锤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