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赵宁宇
赵宁宇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457
  • 关注人气:1,4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礼堂的倒掉

(2010-07-25 20:30:42)
标签:

杂谈

分类: 孩子王

小礼堂早该拆了,原因很简单,快到使用年限了,那个建筑,看着就危险,真要是出了事,谁也担不起责任。

小礼堂是个礼堂,不是剧场。礼堂有两个功用,一个是开会,一个搞业余文艺活动。剧场则是专业的,进行专业的演出活动。本来,广院是个综合大学,能开会能搞文艺活动,也就够了。后来,广院向专业艺术学科大踏步迈进,需要一大批专业的教学设施,包括剧场、摄影棚、专业教室。如今,我们依旧没有剧场——1500的正式名字是大报告厅,简称“大报”,一个开会的场所。虽然也能够进行演出,但设计得绝不符合专业要求,光位、声场、高度、侧台、门户……这一点,有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等许多专业人士说过。

 

老赵到广院教书的头几年,没断了在小礼堂工作,很多回忆都留在了那里。

一次是戏剧之夜,老赵指导97导陈亮的《窒息》、刘硕的《生活麻辣烫》两个小品参加演出,赢得一致喝彩。后来《生活麻辣烫》上了99年院庆晚会,是唯一一个学生节目,又获得了大学生戏剧节的一等奖;《窒息》则搬上了大舞台,连续商演了一个月。这算是广院专业戏剧生活的开端吧。

第二次是99导在20016月在小礼堂进行的汇报演出,“盛夏的果实”,合作教学的是 赵宇老师。一共是8个小品,《超载作品》、《不幸的男人》、《下砂》、《桃花和栓子的爱情》、《雪域雄鹰》等等,有批判现实主义的,浪漫爱情的,写意戏剧观的,先锋戏剧的,还有机关布景,演出最后一瞬沿檐幕下落的黄砂,惊起全场欢呼一片。我们还记得,在演出前晚连排到凌晨3点,老赵喝着啤酒,台上同学演出了最精彩的一次《超载作品》,那是真的累得“超载”了……

第三次是2000表在200212月在小礼堂进行的汇报演出,合作教学的是吕晓刚老师和助教刘硕。一共两场,共15个片段,并且几乎都是大名著,《榆树下的欲望》、《欲望号街车》、《奥赛罗》、《俄狄浦斯王》、《死无葬身之地》、《骆驼祥子》、《命运的拨弄》、《十五贯》、《费加罗的婚礼》、《安娜·克里斯蒂》、《恭顺的妓女》、《伊库斯》。那次演出贯彻了老赵的“光板戏”理论,不使用复杂的道具陈设,不使用音乐,全靠演员们的训练水平支持演出。演出非常成功,仅仅有四根柱子的《奥赛罗》、一棵树的《榆树下的欲望》,和什么景都没有的《十五贯》、《伊库斯》、《死无葬身之地》都获得了极好的演出效果。演出的最后一个片段《死无葬身之地》结束时,台下已哭成一片,由梁晶老师弹奏钢琴《国际歌》响起,不同角色的演员们从侧台走上,共唱《国际歌》,台下的数百观众同声齐唱……之后的谢幕,延续了20分钟,很多同学流着眼泪,拥在台前高喊“2000NB!”据说,之后散场回宿舍的同学,很多都是唱着《国际歌》走了一路……

然后,有了黑匣子,也就不去小礼堂演出了。

然后,一年年地看着小礼堂变得破旧。

然后,小礼堂要拆掉了。

然后,小礼堂就真的拆掉了,埋住了老赵和三个班的记忆,也许未来,他们会被视为真的从未存在过。

 

拆掉了做什么呢?做摄影棚。

中国电影产业高速发展,电视产业70%收入靠电视剧。传媒大学要想高速发展,必须抢占电影、电视剧这个制高点,得影视剧者得天下。然而,这两个学科的建设是比较滞后的,已经建设起来的,理论似乎尚可,实际操作课程基本上形同虚设。圈里有句话“广院出老板,北电出导演,中戏出演员”,在很多情况下,还真就是这么回事。翻过来一想,广院老板弄来钱,给北电的花销,让中戏的出名,这规律倒也着实挺气人。要是有一天北电、中戏也出了一批老板,那还有广院什么事呢?其实,每个学校把学科建设齐全了都是好事,还远未到人才饱和的地步。

摄影棚盖起来了,那些素质并不差却在大学4年、研究生3年几乎无法接受实际操作训练的电影学的学生们有可能迅速获得拍摄经验,努力进入电影、电视剧的创作大军。一个摄影棚远远不够,需要配套的东西很多,还有外景街区、人物塑型室、3D捕捉室等等,总之,一线拍摄需要什么,就教什么;一线拍摄不需要什么,尽量都撤销掉。咱们不是为了一线培养人才吗?那就只能有一个教学目标:一线。

没有了小礼堂,学生业余活动缺了地方。其实有了400报、1500报,条件比小礼堂好得多,但听说用那些地方还要交费?记得数年前和当时的北大副校长陈章良聊天,陈章良嘻嘻哈哈道:“这个北大百年大讲堂是我批钱盖的,盖好了,搞了几十人的编制,产不出钱来,年年向我要工资和维修费;我要用一用,还不给你批准~那么我盖这个大讲堂是做什么用的?还是回我的实验室吧。”不知道咱们是不是也是这么个道理。

90年代,除了小礼堂,广院院里还有一个学生活动中心,似乎也还有教师活动中心,虽然就是两个台球案子,乒乓球台子,可大伙有个地方呆着。现在楼越来越多,归学生活动的地方似乎只剩下西街了。看看综合楼,楼下那个保龄球道是做什么的?有人说是特权阶级的,去了那么多回也没见什么特权阶级打球,可见是编造。但挺好的球道就那么空着,也不好,还不如让师生常去健健身,愿意收费少收点,请几个贫困大学生,顺便领点补助,特别符合中央精神。

秋天,摄影棚就盖起来了,新生会在摄影棚附近报到,进入这个令他们神往的学校。很快,第一批学生将进入摄影棚,操着手中的机器,扛着灯光设备,四处拍摄,学习如何走地位、拉皮尺、推行移动轨、掏窗户取景、摆前景、支话筒、举米波罗,让多少年来停留在普通教室里的知识活起来,成为未来专业生活的一次次演练。那时候,一些学生看着自己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拍出的画面,竟比不上电视上的三流电视剧,这才会摆脱虚浮之气,踏踏实实地从头练本事。

那时候,我们的影视剧创作的学科,就会真真正正地进步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