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之旅-渭河流域武山石窟群(木梯寺石窟一)

标签:
历史文化旅游图片 |
分类: 甘肃石窟 |
年代:唐、宋、元、明、清
级别: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号窟位于桐树湾最东端 , 又名“朝阳洞”或“接引佛殿”。原建于明 , 清代重修。窟龛形制:前廊后殿式佛堂,顶部有木隔 , 上墨书朝阳洞”。造像:窟内正壁现存立佛一身,明塑,清代重修,高 2.13 米。泥塑圆雕 , 尖形螺纹髻 , 身披袈裟 , 上有沥粉堆贴的团花、云纹等图案。下着长裙 , 系腰带 ,裙上彩绘田相纹 , 跣足立于半圆形莲台上。壁画:正壁壁画分上下两层 , 上层为清代重绘,多已脱落 , 仅存部分云纹 ; 下层壁画亦分两层 , 底层为明代原作 , 隐约可辨绘菩萨像。表层为清代重绘 , 内容为藤草纹和火焰纹组成的背顶光图案 , 左、右各绘一身菩萨;左、右壁壁画均为清代重绘 , 各绘两天王一力士。题记 : 窟内门顶挂光绪三十二年(1906)供匾一块;廊右侧门道上挂咸丰二年(1852) 重建木梯寺山门木匾一块; 山门外墙上嵌光绪三十三年(1907)砖匾一方。





二、三、四号窟 







二号窟位于桐树湾东崖 , 宋代开凿 , 重修时代不详。窟龛形制:平面方形平顶窟。窟内地面沿正、左、右三壁凿一倒
“凹” 形高台基。造像:残毁无存。从正、左、右三壁原绘壁画残留背光推测 , 宋代在窟内塑有三身坐佛。从正、左、右三壁残留的桩眼推测(正壁正中一个 , 左右壁各二个)
,后代又在窟内重塑了一辅五身造像 , 内容不详。壁画:宋代原绘 , 正壁墨线绘背项光 , 两侧朱绘卷云纹。两上角各绘一身飞天 , 仅存部分衣裙及飘带痕迹;左壁残存有朱绘卷云纹和墨绘背项光 , 背顶光外侧右上角墨绘一身飞天 , 束发髻 , 长圆脸 , 斜眉凤目 , 悬鼻小口 , 短颈削肩 , 上身袒露 , 下系长裙 , 双腿呈
“V”形 , 双手平举手胸前 , 托一供品 , 披肩搭肩绕臂向后飞扬 , 膝下为朱绘卷云纹。顶部绘方格纹 , 方格纹按纵向分三排排列 , 正中一排内侧方格内绘八瓣莲花 , 外侧方格内绘由多重菱形格相套组成的菱形纹;左右两排呈对称布局 , 内侧方格内均绘多重相套的柿蒂形花纹 , 外侧方格内绘多重菱形格相套组成成的菱形花纹。

三号窟位于桐树湾东崖 , 清代开凿 , 近现代重修。窟龛形制: 平面方形平顶窟。正壁彻三阶式高坛台。窟外建一半坡檐式木构殿堂。造像:原作无存 , 现塑三霄娘娘及侍者。壁画:面积 8m2 。殿内为现代重绘松鹤、梅、牡丹、兰草及花瓶、山石等 , 窟外前壁绘三霄故事。窟檐上挂光绪三十三年(1907)重修三霄殿木板 1 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