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之旅-北洛河流域合水瓦窑背石窟

标签:
历史文化旅游图片 |
分类: 甘肃石窟 |
位置:甘肃省合水县太白镇莲花寺村平定川
年代:
级别:无
瓦窑背石窟,南距莲花寺村约o.5千米的崖面上,莲平公路从窟顶经过,这对石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石窟对面的崖壁就是马勺场北魏造像龛。现存一个窟,距河床高1.5米,方向南偏东10度。石窟平面方形平顶窟,窟顶有圆莲藻井,藻井内四个方向的四小龛中雕坐佛、飞天。窟高2.13米、宽3.8米、进深3.3米,四壁均开龛造像。窟内造像风化剥蚀严重,大多细部不清。
第6龛位于第5龛左侧,高o。49米,深o.08
米,龛内菩萨头戴高冠,颈戴项圈,胸前低垂璎珞, 斜披络腋,双手握莲枝置膝部,结踟趺坐于高圆莲座上。
第18龛位于右壁右上,为一较宽的圆拱龛,龛高0.44米,深o.08米。龛中有两身坐像。高
O.41米。左侧一身罗汉像,穿长衫,单腿盘膝而坐;右侧菩萨,手中执一莲花,结跏趺坐于束腰莲花座上。
第19龛位于第18龛右下,方形,顶部与第
18龛连通,高宽均o.32米。龛内床上侧身横卧一人,盖被子,头及上臂露于被外,床单在床前呈垂弧状。
第20龛位于第18龛左侧,圆拱形,高o.49
米,龛内伏虎罗汉结跏趺坐,龛外右上一只长尾上 翘的老虎俯视罗汉。
第31龛位于前壁右侧,距顶部0.5米,圆拱形浅龛,龛高0.42米、宽0.31米、深0.1米。龛内罗汉倚坐。
窟顶刻圆莲藻井,直径1.18米,中央圆形突起,中心有圆孔,直径O.22米,周围用阴线分成八部分。藻井前后左右各有一个浅龛,前龛圆拱形,高o.29米、宽o.28米,龛内佛双手结禅定印,着通肩大衣,结跏趺坐于仰莲座上;后龛圆拱形,高
O.43米、宽0.3米,龛内菩萨高冠,颈戴宽项圈,披坎肩于胸前打结,双手结禅定印,结跏跌坐于仰莲座上。左右龛内各为一身飞天,高发髻,双手托供品,双腿微屈,飘带飞扬,下托祥云。
瓦窑背石窟虽然是一个单窟,但是内容丰富,造像复杂,左右两壁1、2龛造像完全对称,1号龛内的文殊菩萨所乘狮子形象还是比较清晰的,2号龛内的普贤菩萨所乘有大象的特征,这种布局和延安清凉山万佛洞宋代石窟种如出一辙。从龛内佛、菩萨、罗汉造像衣纹样式看,与同处一沟之内的莲花寺宋代石窟和金代安定寺石窟造像衣纹雕刻手法及其相似。顶部的藻井中的两身飞天,与天水市清水县出土的宋代墓葬中砖雕飞天风格几乎一致。从窟形和造像风格而言,表现出宋金时期的特点。合水过子午岭就是陕北的富县也有这样的造像石窟,题材大致一样,但也有各自独特性。合水地处北宋、西夏、金三方交战的前沿阵地,合水便利的交通更是金南下和西夏东进的提供了通道,也是北宋防御的重点地区。北宋的文学家范仲淹和名将韩琦在这里经营多年,连年的战乱使边寨军民把希望寄托在佛、菩萨身上,同时又想象具有罗汉、天王的神力,故而营造大批石窟,这成为石窟发展史上的一个高潮。在合水已发现的278座石窟、寺庙遗址中均出土佛教造像,除过北魏造像外,最多的就是宋代和金代造像,一个小县城竟然有这么多的石窟、寺庙这在全国都是非常少见的。